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山东平度婚嫁民俗

山东平度婚嫁民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9-04

6、婚宴

平度俗称“做(zou)事”,是婚礼的重要内容。平度在婚礼上对男方前来贺喜的客人称“望喜的”,对女方前来送亲的客人称“送客”。凡“望喜的”要带礼品,均登记入账。旧时带小麦,现在送现金。目前一般城里200元、乡下100元。“送客”不带礼品,因礼品已纳入新娘嫁妆。

婚宴准备 婚礼当天,一家本当的人员要一起帮着喜主忙活。过去,平度民间婚宴没有专门场所,常常找几间空闲房屋,从街坊邻居家临时借用桌椅条凳与盘碗杯盅等,厨师也是从村里临时找人。婚宴期间在天井设炉烧水。喜主要提前几天赶大集购买蔬菜与食品。20世纪90年代后,城乡到饭店办喜宴者日渐增多。乡村则出现了专门为结婚喜宴服务的酒店、公司及个人,一般是喜主准备烟酒糖茶和鱼肉蔬菜,其他如厨师、碗筷、桌椅条凳、酒具茶具、水炉等一律由服务方提供,很受喜主欢迎。

婚宴菜肴 新婚宴席上的菜肴是有定数的,且上菜的顺序也有讲究,不能乱上。婚宴开席前先上“茶食”(由各类小饼干、糖果、糕点等拼成一般为四盘),喝茶吃点心。然后,再上8—12个“冷荤碟”,称“压桌碟”(主要由熟“猪下货”切制而成)。正式开席后,平度旧时要上“十大碗”,现在一般上12、16或18道菜,而且多数地方讲究先上“鸡”,最后上“鱼”,名曰:“鸡打头,鱼扫尾”,意思是开头吉利、后有余富,唯古岘一带讲究“头鸡二鱼三糊蛋,最后一道活菜盘 ”,鱼是第二道菜,最后一道是凉拌的“活菜”(新鲜蔬菜),一旦看到“活菜”,客人就要止壶吃饭了。

平度农村婚宴都讲究“两道子饭”,即半下午时要休息几十分钟,然后重新入席吃喝,直到日落西山、烟筒冒烟时方能结束。头道饭结束时,一般吃水饺,也有吃“脂包”(一种用面、糖、猪大油、炒过捣碎的花生、芝麻制作的点心)的。二道饭结束时,吃喜饽饽,即“望喜”时亲戚朋友送来盖有粉红“囍”字的3斤8两一只的大饽饽,并将其切片蒸透后,用新柳条箢篼拐到席上供客人食用。上鸡和鱼时,鸡要整鸡且是火红公鸡,不能剁成块;鱼以鲤鱼最为常见,鲅鱼(大泽山一带例外)、刀鱼等无鳞鱼不能上喜宴。肉类以猪肉为主,不上狗肉。婚宴上标志性的菜肴还有四喜丸子、红焖肘子、喜饼、八宝莲子汤、大虾等。

民间对婚宴菜肴的丰盛如否,常常用“厚”、“薄”来衡量。所谓“席厚”,通常为大肉大鱼吃不了;所谓“薄席”,则多指鱼肉或菜碟的数量偏少。

90年代以前,婚宴菜肴的数量、套数基本不变,只是比过去有所丰盛。进入21世纪,较为珍贵的海参、鲍鱼、螃蟹、对虾等已走上餐桌。婚宴上所邀客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已逐渐由本族家人与亲戚,扩展为同学、同事、战友、朋友等。宴席一摆十几桌、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婚宴标准也由原来的每人几十元逐渐提升到上百元。

婚宴礼仪 婚宴很讲究座次,安排不当,或会伤情。一般按上尊下卑、左大右小、男女分开安排。席桌通常用八仙方桌,每桌8人。席间由陪客带领客人喝酒吃菜,一般要集中一个菜盘一块儿吃,不能随便乱吃。菜盘不能吃光,要在下一道菜上来时换下,送给席下的人吃。酒过三巡可划拳行令,制造婚宴欢乐气氛。婚宴上打碎了杯盏,不能埋怨,要称“响席了”。

旧时,平度婚宴以“男送”为最重要客人,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作陪。如果“男送”不辞壶,宴席不能散。因此,席间陪客要尽量让“男送”多喝酒。如果“男送”喝不够酒,喜主会被认为严重失礼,女家或找男家的不是。为此,不少喜主事前就要专门找几个酒量大的人陪酒。婚宴结束后,“男送”要到洞房去看看,当着新娘的面同婆婆或婆婆的代理人说“客气话”:“承蒙盛情款待,非常感谢”。婆婆谦词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男送”说:“孩子娇生惯养,请多包涵”。婆婆说:“都一家人了,会当闺女一样看待”。然后,喜主要再次设宴,请“男送”喝上马三杯酒。

现在,在一般农家当中,“男送”仍是婚宴的主角。但在一些城市的婚宴上,则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成了主角。

旧时,新娘不参加婚宴,而是由娘家女客与架媳妇的陪同,在洞房的炕上吃饭,俗称“开口饭”。现在多不讲究。

现在的婚宴礼仪一般都请婚庆公司操办,有专门的主持人。喜主要提前10天左右发请柬,写明举办婚宴的地点和时间。邀请入宴的时间一般要带“7”、带“8”,如中午是11点48分,晚上是5点17分等,真正举行的时间一般在12点18分和6点18分,其中含有“起”、“发”、“要儿”等寓意。

宴会开始前,要在餐桌放置喜烟、喜糖、瓶装白酒、葡萄酒、啤酒、饮料以及赴宴人员名单等,有的还播放新郎新娘婚纱电子相册或结婚视频。吉时一到,鞭炮齐鸣,新郎新娘在主持人的主持下,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入婚宴大厅,然后进行互戴定情信物、献花或拥抱感谢父母、单位领导致贺辞、父亲致答谢词、新郎新娘往香槟塔里倒香槟等仪式,最后由主持人宣布婚宴正式开始。

席间,父母要带领新郎新娘到各桌敬“认亲酒”或答谢酒。新郎新娘的同辈好友则多在宴席上出题目“嘻闹新人”,类似于家中的“闹房”。喜宴一般持续一个小时左右。散席时,喜主在宴会厅出口处向来宾话别并分发喜糖。

现在的酒店婚宴一般是在家里拜完天地后才举行,有的则是在外地举行完婚礼以后再在酒店举办。旧时,女方父母不参加男方婚宴,男方父母也不参加女方宴席,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已一起参加、不再讲究。在酒店举办婚宴的也不再单是男方家庭,不少女方家庭往往也都照此办理,还有男女双方合办的。

7、闹房

俗话说“进门三天无大小”。婚日当晚,灯火长明,彻夜不熄,婚房内挤满了闹房的男女老少。平度乡俗认为,新婚喜日不闹不喜,越闹越吉利。如果人少不热闹,喜主会被认为人缘不好。因此,闹房时尽管常有个别人的一些过分之举,使新郎新娘倍受戏弄、哭笑不得,却不能翻脸恼怒。

平度闹房总的还不离大体。有的要求新郎新娘学猫叫、狗叫、猪叫、母鸡下蛋;有的要求动作表演,如“大海捞针”:将针放在水盆里,要求用嘴将针捞出来;如“摘星星”:将苹果吊在高处,要求小两口同时把苹果啃下来;如“按电铃”:要求新郎用手按住新娘奶头,要她发出电铃般声响等等。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一直要闹到深夜。

8、喝“合婚酒”

也称喝“交杯酒”、 吃“合卺饭”, 平度一般在“闹房”结束后进行。 喝酒时备几个凉菜和茶食,新娘从袖筒里拿出糖果,叫“添碟子”。然后,新婚夫妇在炕上交杯而饮(新娘一般不喝)。灰埠一带此时要上两条鲤鱼和一盘凉粉儿。新娘翻鲤鱼,且要边翻边唱:“红筷子翻鲤鱼,俺倘个好女婿”。新郎挑凉粉儿,也要边挑边唱:“红筷子挑凉粉儿,俺倘个好娘们儿”。喝完酒,新郎新娘吃迎亲时带回的饺子,俗称“随身饭”。城东个别地方的新郎新娘在喝“合婚酒”时还有“抢茶壶”的习俗,说是谁先抢到了茶壶,婚后谁就当家。

9、扒灶灰

俗称“扒灰”。旧时新婚二日早晨,新娘要先给公婆及长辈叩头请安。请安后,婆婆交给她一把掏灰耙让其掏灰三次,每掏一次婆婆在旁边念叨一遍:“一掏金,二掏银,三掏骡马成了群。”此俗意为儿媳从此接过持家重任。事前,婆婆在里面放上钱,儿媳扒出后自得。然后,婆婆从厨顶上拿下女方发付的箱子,将钥匙交给儿媳,儿媳打开后,将里面盛放的两家的“压箱钱”归己。南村一带的一些家庭则在四日早晨“扒灰”。

10、送小饭

也是二日早晨,男家本族及相好的街坊邻居要向喜主送“小饭”,小饭通常是临时包的饺子20只或新擀的面条2斤,用方盒子送往喜主家。饺子一般为素馅,喜主将收到的小饭煮给帮忙者吃。

11、叫二日

也叫“搬二日”、“接闺女”。一般临近晌午的时候,新娘家要派人带礼品到新郎家,将新娘、新郎(也有新郎不随行的)一起接到女方家,新郎上门“拜丈人”,俗称“叫二日”。 新娘穿粉红上衣、粉红鞋,坐车或骑驴回娘家。至此,由女婿这个外姓人陪同闺女回家,女儿的社会角色得到彻底转换。

接闺女时,一般还由担当过“男送”的人员去接。新郎家要摆宴席招待客人。平度多数仍要日落西山、烟囱冒烟后才能送客,以示男家懂礼、热情。晚上,女家喝“回门酒”,最后吃饺子,称“进门抓宝”。大泽山一带是上午接回,中午由新娘家隆重设宴,并邀本家亲戚朋友参加。

晚饭后,新娘与伙伴、姐妹们欢聚一堂,取闹嬉戏。随行而来的新郎不能和新娘同房,要到别的房间或别的人家上宿。

新郎新娘到女家后,当晚的喜炕不能没人,公公要在上面枕着木墩子睡觉,叫“枕墩子,抱孙子”。不只如此,以后凡新郎新娘都不在家,婆婆则要安排新郎的弟弟、妹妹轮着在喜炕上睡觉,不能落空,俗称“望炕”。

12、送三日

婚后第三天是婚礼的最后一天。上午,由新娘的叔伯、兄弟抬着装有饽饽、肉、鱼、点心等物的食盒,将新娘送回婆家。男方设宴款待。

送三日时一般要选择带“九”、带“八”的日子,这叫“三日带九,两头都有;三日带八,两头都发”。

回家后,新娘与新郎一起上坟祭祖,用红纸压坟顶,之后到本族长辈各家磕喜头,并分给每家一只喜饽饽,长辈要为新媳妇分磕头钱。中午,一家本当的近便人请新媳妇到家里吃饭,俗称“请新媳妇”,以示家族亲切和睦。

“请新媳妇”不仅在三日上要请,在第一年的正月里也要请。正月里,请新媳妇的范围已不限于一家本当,而是本村中关系较好的都要请。不仅要请新媳妇,正月里女方的一家本当及要好街坊还要请新女婿。古岘一带是六日上“叫媳妇”,喜主对“叫媳妇”的家庭,要设宴回请,称“回桌子”。其他地方是“有你有我”,不再单独“回桌子”。

新郎新娘除三日要到自家祖坟祭祖外,四日还要到新郎姥娘家上坟,五日到公公姥娘家上坟,叫“三辈不忘姥娘门”。祭时,皆用红纸压坟顶。

三日晚上,南村一带闹媳妇游戏再掀高潮。节目有“滚墩子”、煮栗子等。滚墩子,是在新房炕上,由青年男女将一只木头墩子,对准盘坐在炕上的新娘子,滚动碰撞其身,并在滚动的同时念叨:“滚墩子,滚墩子,明年抱孙子”。另外,要将婚礼时放置在各处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收拾煮熟后,一并盛在茶盘内供闹房者食用。

13、其他礼俗

三日之后,婚礼虽然结束,但有关婚姻的风俗却仍有很多。

旧时,女子结婚后的第一年,除了过年、打春、清明、中秋、腊八、辞灶以及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节气、节日外,其余时间要全在娘家居住。在回婆家过节时,新媳妇要带“上炕礼”,亦称“提喜儿”,主要有鸡蛋、花生、瓜果、点心、糖果等,送给婆家老小享用。灰埠一带的这种风俗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方渐消失。

婚后七日或八日,新娘要再回娘家,俗称“叫九”或“住九”,就是在娘家住九天或“双九”18天。期满,由女方家的嫂子、姊妹和其他弟兄,抬食盒再将新娘送回。一般家庭经过这段时间的宴请招待,此时的食品已所剩不多,抬食盒常常是种形式,故有“抬着食盒溜街走,不知食盒有没有;抬着食盒溜街转,做做样子给人看”的俗语。新娘要向公公、婆婆、大伯哥、小叔子、小姑子等赠送鞋帽、衣物、荷包、粉袋等,俗称“散针线”,受者要给钱。旧时的鞋子,一年四季全凭手工制作,由于制作难、人员多,新媳妇要吃不少苦头,故有“好做的媳妇难做的鞋”之说。荷包多是新娘提前用绸子与布料双层缝制的“烟袋荷包”。“粉袋”则是妇女做衣时弹线用的一种物品。两种吉祥物品,做工精巧秀美,一般要各缝8-10只。现在,鞋帽、衣物基本是买来相送,自做者很少。荷包、粉袋已基本无人再送。

正月里走丈母家也有固定的日子。旧时,平度多讲究“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走丈母”。现在,平南多是初三,平北多是初六。

旧时,平度西北乡因靠海较近,有给丈人送鱼习俗。其中,灰埠、新河一带每年要送两次鱼,一次是正月里送开凌梭,一次是5月1日前后送鲅鱼。旧有“闺女是娘的小棉袄,女婿是丈人的鱼篓子”之说,也有女婿因负担过重发出的“拉大锯、扯大锯,割倒恁姥娘的大槐树,捞干饭、炖鲅鱼,撑死恁姥娘个老大驴”的无奈和不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一习俗得到了迅速蔓延。不仅西北乡送,全市城乡都开始在5月1日前后送起了鲅鱼;不仅要送丈人,姑家、姨家、舅家也要送。

1947年前,南村一带有“拜宗”的习俗,即当年结婚的新郎要在来年正月初一的早晨,到异姓的祠堂里拜“影”(悬挂的宗谱),问过年好,磕四个头,以示团结和睦。1947年后,逐步消失。

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还使平度不少地方形成了“入了伏,挂了锄,新鲜女婿看丈母”的习俗,即在伏季农活较为闲散时,新女婿要打点礼品到丈人家看看或住上几天。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