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蒲江飞仙阁 西南丝路佛国

蒲江飞仙阁 西南丝路佛国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3-16
蒲江飞仙阁 西南丝路佛国

佛教从印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路上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安史之乱中,中原大型石窟相继衰落,盛唐以后,中原再无大规模石窟造像。

接过中国石窟艺术接力棒的,则是四川。这其中,成都佛教造像年代最早,大多是南朝作品,而中国的南朝造像在成都以外还少有发现。清代末年,成都万佛寺曾出土了大量南朝造像,近年来西安路、商业街也屡有出土。

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石窟艺术循着金牛道进入四川,在涪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流域的岩壁上,星星点点出现了诸多石窟。四川几乎每个县城都有石窟分布,而又以唐代存世最多,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状态发散。中国宋代石窟存世最少,以致清代学者提出“唐盛宋衰”之说,认为宋代石窟早已衰落,不值一提。大足、安岳石窟的相继发现修正了这种观点,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如果说北方中原的石窟写下了中国上半部石窟史,四川,显然就是下半阕。

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

成都蒲江县蒲江河和临溪河岸岩壁上,雕有14处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以飞仙阁数目最多,武则天永昌六年(公元689年)造92龛777尊摩崖造像。第60号龛是四川最早的菩提像;飞仙大佛,则包含了对莫公飞仙的艳羡,只不过他们把这样的寄托放到了佛祖释迦牟尼身上;石狮与漏米婆婆的造像与传说,蕴含了大地之母的哺育之情,暗示了民间纳宗教入世俗生活的倾向;而胡人造像,更可体现出成都地区在南方丝绸之路中的巨大作用。

地名背后的佛教与道教

“三伏”收尾出伏之日,我进入蒲江县霖雨乡境内,以往碧绿如带的二郎滩流水裹挟着赭红色的山洪滔滔而下。这时大雨突降,把本来不多的游人赶了个一干二净。唯有香案上的缕缕青烟,在空中蟠曲,翻若虬龙……

我来到标有“飞仙阁”的牌坊前,此地是成都通往朝阳湖的必经之地,更是西南丝绸之路成都通往雅安的古道。站在小桥上,可以看见石窟群分别位于右侧不高的飞仙阁和左侧公路的崖壁上,主要包括飞仙阁摩崖造像、龙拖湾摩崖造像。

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

飞仙阁是蒲江沿蒲江河和临溪河岸14处两汉至唐宋摩崖石刻造像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武则天永昌六年(公元689年)造飞仙阁92龛777尊摩崖佛雕,不但是四川省至今仍保存有盛唐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地方之一,而且存有不少道教、西域文化的痕迹。196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为何叫二郎滩? 宋代最流行的道教人物除星官外就是玄武和二郎了,玄武源自于原始星辰崇拜,后被人格化,成为北方大神。二郎来历很复杂,目前有李冰二子、赵昱、杨戬等多种说法。当时的老百姓也说不清究竟是谁,逐渐成为一个复合了传说的地名。

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

据蒲江县志及碑文记载:汉有河南人莫公将军,南征凯旋至此,见“龙蟠凤翼,水固山环”而流连不去,弃官结庐潜修,后人建阁祀之。飞仙阁依山傍水而建,此阁自唐至明代先后称莫公堂、莫佛院、信相院、观音阁。清代称飞仙阁,亦名碧云峰。

当“飞仙”囊括一切而成为地名,其实暗示了无论佛教的影响多么深巨,本土宗教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就了老百姓“飞仙”的身后寄托。蒲江曾是“五斗米道”二十四治主簿山治所在地,飞仙阁的道教造像宣示了信众们为长生、常乐而祈求改变命运的追求和愿望。也正如美术史家巫鸿所言,四川的美术造像在东汉晚期一直被道家的“五斗米道”所占据。

上一篇:狮溪高腔大山歌

下一篇:农安黄龙戏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