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福建莆仙民俗中大米的用途

福建莆仙民俗中大米的用途

作者:余学范来源:网络2020-03-13
福建莆仙民俗中大米的用途

莆田市盛产大米,大米是莆仙人的主食。长期以来,人们不但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大米食品,也把大米及其制品用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使之具有广泛而且重要的用途。

1、作为主食。大米,莆仙话叫“米”,不会引起混淆。莆仙称米饭为“糜”,我们常说自己是食糜厄人(吃米饭的人)。过去莆仙人三餐以杂粮为主,很少吃米饭。若有,也是很稀的粥,粥中常常拌入杂粮如地瓜、大麦片等。俗话说“饮糜咚配菜腌(稀粥就腌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吃上干饭。现在大部分地方一日三餐都能吃到米饭。但是莆仙人的习惯,还是稀饭为主。一般就下饭的菜吃,较少就其它粮食类食品如油条、馒头等。莆仙的稀饭大致相当于广东白粥,不过较稠,没有煮那么长的时间。也有大米加蔬菜、猪肉和作料等煮成的菜粥,如芥蓝菜粥、芥菜粥,还有芋头粥等。当然不如广东丰富。

本地饮食店里除了特色小吃外,常常有干饭加菜肴如干饭海蛎羹,又有蛋炒饭、包菜饭、稀饭,还有煮(炒)白粿、炒(汤)米粉等。以大米为主食。

2、制作各种食品。大宗的稻米制品是兴化米粉和白粿。兴化米粉是大米制成的细条状食品,比外地米粉更白更细,速熟。“炒米粉”是当地特色小吃,在外地叫“炒兴化”,很受欢迎。白粿大致相当于外地的糍粑,以山区出产的较有名。除此之外,还有米浆类食品如煎粿、粿洒、碗瓯糕;米粉(大米粉末)类如枫亭糕、车丸(有馅汤圆)等;炒米类的蓼花麻筒等;带馅类的红团、寿桃(糯米粉为皮包馅料蒸成的蟠桃状食品)等几十种,丰富了我们的饮食。

糯米产量低,种植少,不作为主食,但营养较高,一般做成高级的饭如蟳粥(糯米加梭子蟹煮成的干饭)、八宝饭,也用于做馅料、酿酒等,还是大部分大米食品必不可少的原料。糯米滋补,也用于食疗。

3、用做节日食品。民间节日与稻作农业的季节性循环相对应,节日里人们总要做一些应节食品,表达祈福求吉的愿望。在莆仙,节日食品中大部分是大米食品。清明节人们做清明龟,用于扫墓祭祖。五月初一家家必吃米糕,初二吃粽子(初五吃面条)。大暑也吃糟。糟是米饭发酵后,加红糖煮成的食品。民间认为这一天吃糟热气发得透。“七月半”人们用薄荷糕、金粿等祭祀神灵祖先。中秋吃芋头、炒米粉。九重粿是用米浆拌糖蒸成九层的食品,是重阳祭祖食品,现在少有。这一天有些地方又有吃“油时”的风俗,俗信以为吃了可以接骨。冬至前夕人们搓汤圆祭祖,也捏一些小狗、聚宝盆、元宝等。冬至早上家家户户都吃汤圆,还把煮熟的捏的小狗和吃剩的汤圆插在门边,俗信以为这些小狗会看门。春节做红团,主要用于祭祀。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是大米的盛宴。就是当地筵席上的最后一道菜,也是糯米甜食——软粿。这些食品对于增添节日气氛,保存节日记忆,起了重要作用。

4、祭祀食品。春祈秋报,祭祀时少不了以食物为供品。人们在庆祝节日时,总不忘神灵祖先,他们把大米作为最隆重的礼物祭献给诸神和祖先。不少节日食品用于祭祀,这在上文已经提到。其它的一些祭祀活动中也用到大米食品。如十月十五晚上民间“祭孤”,即祭祀孤魂野鬼,要有干饭、米粉。除夕,家家户户用大碗盛满大米干饭,贴上红色剪纸,再插上纸花,跟一大碗豆腐杂烩汤一起放在灶头上,留待过年后吃,叫隔年饭、隔年汤。寓意年年有余。糯米煎(煎糯米饭团)、滚煎(豆腐皮包上加糖糯米干饭)多用做寺庙素食供品。

莆仙民间有为“婆姐做牙(祭)”的风俗。在婴儿刚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逢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日,在幼儿床边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顾婴儿平安,快快长大。祭品是干饭一碗,青菜一碟。婆姐就是民间信奉的“床母(床神)”,即幼儿保护神。

5、用于驱邪。人是吃大米长大的,米饭维系人的生命,古人以为大米有神奇的力量,如具有驱邪功能。婴儿收惊(叫魂),要盛一杯大米,刮平。用婴儿衣服包住,念一些咒语后,放在婴儿枕头边。第二天早上拿起来看看,如果米沉下去一点点,就认为达到收惊目的。民间认为大米拌食盐(俗称盐米)能驱邪。如果认为某个房间“不干净”,就用盐米在房间内抛撒,据说可以去邪。盖房子要用盐米在作为基础的土地上抛撒后,才可以动土。非扫墓期间,如果要对坟墓动土,也要先用盐米抛撒。就连制作、加工大米的工具,也被认为可以避邪。莆仙婚俗,结婚那天洞房门上要挂上一些东西,其中有一个米筛子和一个米袋子,就是用于避邪。

6、人生礼仪。在婴儿满月、周岁等仪式上,要用到红团。在山区一些地方,女儿定亲、结婚,家里要分红团给亲戚邻居。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分红团(俗称上头团)给族亲。有些地方举行婚礼那天,男家祭神,祭品中要有米一盆,还有兴化米粉;祭祖,要有干饭一盆。另外,丧礼中也要用到米饭。

7、用于送礼。白粿、米粉、红团常用做礼品,所以白粿上常印上红色图案。仙游枫亭糕、蓼花麻筒和莆田方糕等也是待客馈赠的佳品。

大米在莆仙人民生活习俗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粮食都无法替代的。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