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福建泉州特色民居

福建泉州特色民居

作者:不详来源:闽南人家2018-12-18
福建泉州特色民居

土楼

在安溪县龙涓镇玳堤村,有一幢圆土楼,建于清末,为旅居印度尼西亚侨胞李致涯昆仲所建。

土楼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形式,圆形分水县山屋顶。墙基根(墙脚)厚1.2米,以山石叠砌门楣,上部以土夯筑,平面圆形,俗称“圆土楼”。东、西、北三面壁拱券门,为出入口处,门楣上嵌辉绿岩石匾,分别铭曰“聊芳楼”、“环山”、“分水”等石刻门匾。每个门都有两重门板装置,外门板上装有封钉铁皮,以防外犯火改。外墙与门设有枪眼等防御性设施,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的三层楼房屋,周环走廊设有木扶栏。土楼中庭筑有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楼房。庭中凿一口大井作生活用水,周以石板构成圆形八卦图,计房百余间,建筑独具一格。

石土楼

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位于惠安山腰乡前黄涂楼村中,为本村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楼坐东朝西,长宽各20.米,高8.米,成石结构方形平顶四合院式楼阁。楼内有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共108间正辅房屋,连庭院总长75米,宽55.米,占地4147.5平方米。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宽广壮观,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土堡楼

座落于德化县三班乡硬杰村的大兴堡土楼,系乡人邑庠生郑展极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端月新鼎造。

大兴堡为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全堡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

土堡围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长为56.96平方米。高10.2米,上盖灰瓦。围墙底部呈封闭式,垒砌溪石,高达4.5米、宽达3.6米,上部运用传统的“大墙板”夯筑三合土墙(黄土、小沙石、石灰炭),高5.7米,厚0.43米。土墙上四周开设有40余个铳眼,可以对外了望射击及通风采光。东西辟有大拱门各一个,东门为正门,西门为后门。门用青草条石砌成,质坚光滑,每个门均安设内外二道门,系厚达12公分的木质门。门内设有一条曲尺形石台阶可通城垣。东北、西南隅各有凸突的角楼一座,势如犄角,面积约11平方米,旧时可安置土炮一尊。

蚵壳厝

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

花岗石的墙基,上下按照泉州红砖砌房的习惯砌出方框,红白相间,古朴中见活力。据说这种屋子冬暖夏凉,更能抵御海水盐分的入侵,百年不蚀!

蚵壳厝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它是临海居民在建筑房屋时,把渔村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一种具体体现,其主要材料就是大牡蛎壳。据有关专家鉴定,主要有两种牡蛎壳,即褶牡蛎和僧帽牡蛎壳等。

泉州先民承传“古闽越族”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把蚵壳充分利用作为建筑材料。泉州的蚵壳厝主要分布于泉港区的南埔、后龙、蜂尾、惠安的崇武、泉州丰泽区的东海(参见本栏目《蟳埔蚵壳厝》)、晋江市的深沪、英林、南安的石井等沿海渔村。泉州的蚵壳厝,目前在丰泽区的东海埔村、法石村一带较集中保留有部分外,其他地方已很难看到了。这类居屋已面临绝迹的境地。

石筑民居

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

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