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江门三江仁和舞金龙

江门三江仁和舞金龙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7-11-22
江门三江仁和舞金龙

历史渊源

三江舞金龙的传统,最早出现于仁和里。相传嘉庆十八年(1813年)新春,有一群青少年聚集仁和里大地塘扎草龙,一老叟笑其不美,于是教他们制作龙头、龙身(猪仔笼)、龙尾,用布裁成龙被,用麻绳将“猪仔笼”串起来,最后制作成一条美丽而雄伟的金龙。此事一时传遍乡里,人们争相观看。瞬间老叟杳然,只见地下留下一张制作金龙的图纸。众人到处寻找老叟,但毫无踪影。是日恰巧是大年初四,当晚里中父老试舞金龙,果然生动壮观。至元宵节,各里纷纷持帖邀请,金龙乃巡游全乡。事有凑巧,当年恰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丁两旺,家家安康,乡民遂崇拜此龙,金龙巡游的风俗从此沿袭下来。

由于三江是皇裔之乡,人们敬龙、爱龙。于是嘉庆十八(1813年)和道光十三年(1833年),三江的仁和里、恒美坊就先后制作两条150米的金龙,在春节、元宵节巡游全乡来庆祝节日和缅怀龙乡先祖。2008年,三江镇为了庆祝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制作了长达208米的金龙,金龙巡游之处万人空巷,争相观看。

仁和里金龙曾遭两次灾难。1939年秋,日寇攻陷三江,“龙宫”内的龙头被焚,火焰向上窜,烧开一些瓦面后便自行熄灭。当时“龙宫”内藏火药百余斤,假如“龙宫”被焚,那后果就不堪设想。“龙宫”遭难而能安全无恙的奇迹不胫而走,人们都说是金龙显灵。是年冬天,乡民稍为安定,遂重修龙头,翌年恢复金龙巡游的习俗,乡民的敬龙情结更为凝重了。1965年,金龙又一次遭逢劫运,在“文革”的“破四旧”中被焚烧了。1980年,百废俱兴,里人重新扎制金龙,从此恢复金龙巡游活动。

基本内容

金龙巡游是一项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每年大年初四和元宵节都组织200余青壮年的庞大巡游队伍,高举金龙,穿街过巷,热闹非凡。巡游的队伍具有高度的团结、协调精神,充满和谐气氛。

金龙巡游队伍首先是由大旗导向,跟着一对铜锣开道,接着是彩旗拥着一面大鼓,鼓声如雷,随后是旗牌、大锦旗,接着是一对大灯笼和火把(用一根粗竹,上方破开四片,竹中夹着松柴,然后用竹篾箍紧,成大蜡烛的形状)。点燃的火把浓烟弥漫,火焰冲天,金龙犹如腾云驾雾,特别好看。舞龙珠的人要粗通武术,才能表演得生动活泼。龙珠引着龙头迈进,恰似游龙戏珠。这时候众多村民都在龙身下穿过,祈求身体安康。

舞金龙的动作多以跨步、转手、穿手、翻动等技术为主,虽然简单但充分体现了豪放、神威的风格特点。舞金龙时,龙头、龙尾随锣鼓声,徐徐游动,一般十步一转手,穿手、翻动交错进行,动作一致。三江游龙最好看的是龙打圈(俗称“打龙兜”、又称“打龙饼”)。由舞龙珠者引龙从右方运成一个大圆圈,然后缓缓从表到里,一层层地打圈,龙头卷入中央,被龙身裹成团,金龙昂首摇摆,甚为威风。此时登高欣赏,最为好看龙舞的动作套路具有南方舞龙套路格局的特色。散“龙兜”时,舞龙珠的必须从反方向引龙而出,否则就转不出来。舞龙尾的人要身强力壮,不停摇动龙尾,金龙才能显得生猛之势。最后跟着龙尾的是一面中鼓,其声高亢清亮,击鼓者心里念着:“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打鼓的节拍),象征“贺丰收,好时年,人人欢乐过新年”。不少群众看龙时都随着金龙穿街过巷。最后回“龙宫”时要龙尾首先入宫,然后龙头才缓缓而入。

每条金龙制作完成后,为表达对龙的敬意,于是祷告天地,用黄绢丁方一尺,以朱砂写成“龙赦”。(“龙赦”主要记载金龙产生的年代,巡游的路线、次序,还有祈求神灵保佑村民安康等吉祥之语)。“龙赦”卷好装入竹筒,再以红稠结系,架在龙角上。现在还保留着嘉庆十八(1813年)金龙的“龙赦”。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