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陕西三原丧葬习俗

陕西三原丧葬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9-04
陕西三原丧葬习俗

一、墓葬制度

建国以来,政府规定国家公务人员一律实行火葬。每个县均建有火葬场。尤其是市区火葬场入葬人数逐年增多。但境内农村仍然沿袭传统的土葬办法,火葬者很少。一般多为竖井式墓穴,然后在其中一侧挖个墓洞,下棺后用土坯或砖块封门;也有少数家底殷实或发家致富的人,专门用砖石砌箍墓穴,建造成一穴两室(一夫一妇)合葬墓。《周礼·春官·冢人》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渭北台原地区的竖穴式墓葬,与靠崖式、下沉式窑洞模式非常相似,正足以反映当地民间阴、阳二宅之间的某种模拟关系。

二、丧葬仪礼

咸阳境内丧葬方式有两种:一是土葬,二是火葬。火葬礼仪现在多是对国家公务人员和部分城镇居民使用,一般分发出讣告、瞻仰遗容、开追悼会、举行火化仪式等程序。土葬礼仪包括养老、停丧、吊祭、备丧和出殡等。数千年的丧葬礼仪,其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达信痕迹。为了保存史料,以借鉴革新,特录如下:

养老

老人年逾50,已届60时,其子女就开始张罗预备后事,由此形成了多种防老习俗。首先是制作棺木。俗话称棺板为材方,称匠人割好(做成)的棺材叫寿材。棺材一般以松木、柏木、杉木为上料,楸木、桐木为中料,杨木、柳木为下料。各个地方可因地制宜,彬县以杉、橡、松、柏、枣木为主。民间工匠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样式有“三圆”、“四平”。重底重盖、栽棕拔簧、阴刻阳雕、彩绘油漆等。交木宴席讲究用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名茶醇酒之类,不可吝啬,招人笑话。还要鸣放鞭炮,披红挂彩,显示儿孙晚辈的一片孝心。交木时,亲朋好友皆要携带厚礼前来庆贺,少则数十人,多则百数人。

其次是缝制寿衣。讲究用绫罗棉绸,忌用缎子(以防断子绝孙)、兽皮(以防当牛做马)。衬里一律为红色,面子可紫可黑。其件数规制为五身至七身或七套至九套,取单数为阳之意。意谓人在阴间,仍向往脱生阳世,故不取双数即阴数,以图吉利。寿衣缝制讲究由儿子、女儿购料制作,要求单、夹、棉、袍齐全,以回应春、夏、秋、冬四季。还要为男的备黑帽、黑扇、手帕或烟具及公鸡枕头。女的区别只在帽子上,戴黑绒八角保险帽。

此外,少数富裕家庭在老人生前便修筑坟墓,名叫寿墓。多用砖块璇砌,俗称砖箍墓。还有的在双老中的一位去世时,为健在的老人预留堂口,以便将来合葬。对老人后事的处理,不少人心存虚荣,不图老人在世享受,只图落个“孝子”虚名。群众讽刺道:

活着“墙头记”,死了电影戏。

活着不给端饭碗,死了宴席摆一院。

活着不给一尺布,死了寿材砖箍墓。

活着无穿戴,死了绸缎身上盖。

这种重死轻生的陋风败习,已逐渐消除,厚养薄葬习俗逐渐兴起。

停丧

送终 老年人,特别是子孙众多的老人,都希望在弥留之际和儿女晤面,以作最后的诀别。因此,儿女守着父母,伴其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叫送终。只有儿孙齐在身旁守候,无疾而死,才叫善终。

烧倒头纸 即在死者脚下放一黄纸贴糊的瓦盆,焚烧纸钱。这种倒头纸,传说是为前往阎罗所在的丰都城而支付的买路钱。烧化的纸灰,入殓时要同瓦盆一起放入棺材,烧纸时孝子放声痛哭。

报丧 人死后,主家立即打发专人,分头分路报丧。淳化一带特别重视老小外家,遇事要报得早,报得快,其他远近亲戚,皆须专人一一通知,不得失误。兴平一带先向本族报丧,本族、亲戚闻知噩耗后,前往探丧,在遗体前化纸举哀,起身后安慰家属,并告知出殡时家中要来的孝子,顺便领回孝布。

净身 老人咽气后,要用新瓦盆盛水遍擦身体,并作必要的整容,这叫净身。凡是男人要剃净头发,刮胡须、洗面庞、洗脚;女人要梳头、缠脚。一般都要求及早把事先套装好的寿衣穿上,一件一件地拉平整,穿好鞋袜,戴上帽子,脸上盖以烧纸,俗称苫脸纸。有些富裕人家,要把死者衣帽全部送人或扔掉,但也有经过选择、消毒而留作纪念的。

移床 人倒头之后,要先蒸一碗小米饭,这叫倒头饭。给头门上贴一张冥纸,再将死者抬放在堂屋中间,另设木床停放,俗称搁床。这时要给死者手中放一块用柏树枝穿起的饼子,以防身喂狗。

点灯 死者搁床后,要在脚下点一盏油灯或一根蜡烛,这叫路灯或长明灯。取意目的是照亮死者进入阴曹地府的道路,以防黑灯瞎火,行走不便,故此一直要燃烧到棺木抬出。

入殓 又叫盛殓。死后择日,待儿女和重要亲戚都在场时,先烧亡魂纸,俗叫黄昏纸。随即将棺材打扫干净,抬至亡人身边,内撒一层细灰,或五谷杂粮、铜钱等,谓之生死有禄。身上覆以柏叶,等儿孙、亲戚全部到场后,再给棺材内铺好褥子。由儿女孝子动手将死者平稳地放入棺内,用纸裹棉花将死者头部至两侧夹实,脚下又垫以胡基,给死者左手拿扇,右手拿酵面和钱币,将衣裳逐层拉扯平整,上面又盖以红绸或红布(兴平一带用黑纱掩面),取出苫面纸,最后将棺盖彻底合拢嵌牢。然后烧纸,孝子来客齐动哭声,入殓告成。礼泉一带若有重要亲人不在场,棺盖要留出缝隙,待亲人回来看了亡者后,再行盖棺。入殓时,要防止有关犯克属相的人到场。殓后停柩三年不葬者,俗称暂厝。

吊祭

死者入殓后,便进入吊祭阶段。

成服 入殓完毕后,孝子成服,即开始披麻戴孝。一般为穿白布孝服,戴白孝帽(带),鞋上蒙一块白布,并在腰中系上麻丝,以代替披麻戴孝。孝子中,正孝子(儿子、孙子、重孙)均穿长孝衣(孝袍),戴长孝带(与人等长);远亲穿短孝衣(孝褂),戴短孝带。女孝子身穿白衫,下穿白裤,外套白裙子(有的地方以白大褂代之)。一般孝子戴的孝都是白色的,惟重孙戴红孝。未过门的媳妇穿的白孝衣上缝有红布条,叫做搭红。怀孕的女孝子,在埋葬前不得到死者遗体前来。对于极个别特别孝敬父母的孝子孝媳,也有村邻亲友为其披红挂彩的。成服之后,即进入服期,孝子开始守灵。

吊丧包括写对联、开吊、写讣告等。一般在入殓后第二天进行。各地讣告格式不一,内容也不尽相同。讣告须用白布或白纸书写张贴于大门一侧。

请阴阳择穴,定安葬日期 现在老丧一般在五至七天内埋葬,多为公坟。也有第三天一大早天不亮就埋葬的。其时间长短,也和主家经济状况相关联。定日子择穴,有的请阴阳,有的不请,由户族中的长老和孝子共同商定。日子确定后,立即一面请户族、村邻破土打墓,一面磨制面粉、备办肉菜及其他所需之物。

打墓 一般请阴阳勘定墓穴后,便开抬打墓。秦都、渭城两区常根据地层特点挖穴道。渭河以南,穴道较浅;渭河以西以北,一般只挖明腔(或称明厅,指垂直墓穴),深6.8尺至7.6尺,黑堂停放灵柩,其大小由棺木来定,底深与明腔相同。旧时有钱人讲究树石牌楼,有功者要求金鼎御葬,皆以砖箍墓。现在砖箍墓渐渐增多,也有箍寿墓的。长武一带把打墓叫修茔,土穴打洞叫黑堂,不拘快慢,要有三天时间,早上吃饭后去墓地,中午饭由孝子亲自送去,晚饭回来再吃。而兴平一带打墓者一般要有四人,每天要吃四顿饭。早晨、中午、晚饭外,下午还有一顿加餐,必须由男孝子捧送,长子居前,其后按辈份大小排成一列,手端盘子,上放饭菜、酒筷之类。送去的饭菜若未吃完,不能原辙端回,宁可全部倒在墓地附近。旬邑人的习俗是:打墓前先请阴阳勾穴地,勾穴时要破土,边勾边念《破土诀》。诀云:

天圆地方,律令九章。

今辰破土,万事吉昌。

鬼魅凶恶,远去他方。

金锄一举,起光安详。

金锄再举,富贵永昌。

一画天门开,二画地户闭。

三画鬼路塞,四画人通利。

请乐 境内各县遇到丧葬事情,都要邀请唢呐乐手前来奏乐。这些唢呐乐手有相对稳定的演奏队员,平时居家务农,遇事结伙奏乐。一般乐队有四至八位乐手,依据主家经济状况决定邀请人数多少。据1987年统计,全市唢呐乐手有2100多名,班社约有300余家。在北部旬邑、彬县等地区不拘婚丧皆可邀请唢呐鼓手,而其余多数县区(市)只用于丧葬礼仪。近年来,有的地方西洋鼓乐队也介入民间婚丧礼俗。

出子 在人死后第三天早饭前,所有男女孝子包括族中的兄弟及侄男子弟,凡有服者都要出席署名。据说这天是人死后上“望乡台”的时候,也是最后与子孙亲戚见面的一天。出子要注名死者姓名、年龄、生卒时间、享年多少,还要写清全部儿孙、户族子弟及孙子、曾孙等。有的地方直系男、女孝子全写,有的只写男孝子不写女孝子。在头道门上要用大点的斗方纸,写上“×月×日成服”(出子日),“×月×日发丧”(发丧日)。

悬灵、布置灵堂 一般在葬日前三天悬灵,即把两条长凳子放稳,将棺材平稳地置于凳上,也叫升灵。在灵前升挂一页新席,挨席再挂以新床单,前边置一方桌,名叫供桌。两旁贴上对联,中间贴上灵牌,或摆上死者放大后的遗像,上书横批。旧时中间放木主,是为神主,摆设瓜果糕点和献饭,又摆上香炉、香筒、花筒、蜡烛等,桌前的上方高处挂以吊子。接着派专人截好柳木棍,每个约2尺长,用白纸涂上浆糊缠好,作为孝子拄杖,俗叫纸棍,并在供桌下置以瓦盆,叫纸盆。凡烧过的纸灰皆装入盒内,有的还将食物投赠死者。有些地方的人为显示隆重,还有围“二祭”的,即在离供桌前约三尺处,再置两张方桌上铺以蓝布,并用蓝布加高桌子的四周,放以古式专用角架,上面放些小碟,碟内盛装经过涂色的用纸、蜡或面粉制成的桃、梨、苹果或点心,特制的花馍等。又放上纸活,如祭楼、花圈、童男童女、马、楼斗,不一而足。在供物的上边再覆盖上用蜡制涂色葡萄树、枝、蔓、叶俱全,又装上闪光灯,以图美观。

守丧 旧时守丧多为念经。有些富裕人家请道士念经,也叫打醮。如兴平一带道士念经时,全家人无论大小,都要身着孝服,沉默肃静,见人叩头,每日三餐,拈香献帛。在大家吃饭前夕,给灵前献上一份,放进一个小瓦罐内,将来与棺材一起埋掉。男、女孝子每天早上烧纸时,都要哭上一场,俗称举哀。道士来家念经,三五天不等,人数也不确定。每天茶饭由主家招待,整天奏哀乐不停,哭泣不停,酒席不停。只要有行礼、拈香、祭奠者来,就得奏乐。

备丧

各地的丧葬礼俗,重点在埋葬仪程上,礼节繁多,规程较严。

请执客 咸阳地区有“喜事要到,丧事要叫”的说法。故凡遇丧事,一般在葬日前的先两天夜间都要由主家派人到各家各户专门通知。通知到的人家都不推辞,一般在当日下午至傍晚便纷纷来到。先喝茶、闲聊,等到齐后吃饭(俗称喝汤)。饭后即端上酒菜,让所有执客就座,喝酒、请菜,孝子给各位执客一一敬酒,敬完酒后孝子又给执客叩头。在吃喝过程中,先提名推选大总管两名,然后由大总管(有些地方叫执客头)出头安排一切事宜。等待一切就序,次日下午亲戚村邻即带上礼品,陆续前来行礼祭奠。有些地方还举行迎亲礼,即带上乐人到村口等候来客,来一家或两三家,由乐人边吹边拉,连同礼当一并迎至家中,迎完了事。

招魂 即迎请死者父母(老坟)或老伴(新坟)神主。招魂时,泾阳、淳化一带要由长子承担,女婿、外甥二人一手提纸香,一手提灯笼;另一人端盘子,内盛献饭四碗,筷子两双,烧酒一壶,乐人在前吹吹打打,孝子随后,手持哀杖,怀抱神主(或牌位),动哭声(出村后停哭),直至坟上。摆好献饭,继而烧香、奠酒、化纸、磕头,然后返回。抵村口仍动哭声,至家门口由长媳妇接住神主(或牌位)。其他男女孝子跪迎,哭声不停,抱至灵前,置于供桌之上,然后上香、酹酒、乐人吹打,礼成。礼泉一带讲究先由礼宾先生中的领导者,牵引孝子中的孤子(父丧称孤子)或哀子(母丧称哀子),或孤哀子;以左三右四的次序绕坟循转。每转一圈,叩首奠酒一次。在叩首奠酒时,其余所有跪地等待的男女孝子,也随之叩首拜揖。这时乐队吹奏,其他礼宾先生亦列队肃立。返回时,由孝子前行者手捧祖先神主牌位,还有招魂幡、引魂旗等物,均由孝子高举。如果途中遇到十字路口或进出村庄、城门时,还得焚香洒酒,烧化纸钱,表示告祷阴间负责关长的神明鬼差,让其先祖魂灵通过。

到家中后,即将牌位安置祖堂香案,再由孝子叩首,才算招魂安主完毕。然后由乐队引导,孝子后随,将礼宾先生送去休息。此时即举行亲友祭奠礼。兴平习俗讲究招魂前孝子在灵前成服,然后在礼宾先生的指导下烧香、叩头、化纸。随后,一先生通:“招魂!”另一先生引:“执事者掌灯,孝子抱主抱祖,前往坟地招魂,鼓乐前导。”鼓乐在先生“引”字喊罢时响起,并前往各处坟地招魂。当地讲究先小后大,即先去晚辈坟地,从小请大,最后请辈份最高的祖先。到了坟地,孝子要站成一行。一先生通:“祭坟!”又一先生引:“孝子孝孙孝侄孙依次跪下!”通:“献礼!”引:“执事者献祭品!”通:“上香!”引:“执事者燃烛上香!”通:“致《招魂文》!”引:“代祭生后前搭躬开读!”请魂回家时,不能走原来的路。要一路鼓乐不停,逢十字路口,孝子叩头,执事者烧香化纸。到家门口,由细乐(如板胡、二胡等)随女孝子引迎魂。通引之后,再读《门路祭文》,同往家中。

扫墓 扫墓的取意是说,佳城既定,让死者认领住处,特别是提前给死者打扫好卫生。淳化一带扫墓时皆由女婿、外甥提灯带帚,乐人在前吹打,孝子随后,擎持哀杖,怀抱灵牌,直至坟茔。化纸后,孝子入墓(窑),仔细打扫,并检查窑的深度、高度,然后在乐人吹打声中返回。至家,男女孝子动哭声,跪迎至灵前,继而上香、酹酒,乐人吹打,礼成。

迎情 先迎纸活。有的在扫墓前迎,也有的在扫墓后迎。此即将亲友带来的纸活礼品如神楼、花圈、楼斗、童男、童女、竹马、摇钱树、聚宝盆、金斗、银斗、钱串子,按亲戚远近,由近及远,依次迎来。要一家一家地从村子或村口迎到灵前,然后上香、酹酒、乐人吹打,孝子叩头相谢,礼成。

奠祭 指在家庭所设灵桌上安放死者灵位,用烛光照亮灵堂或院落(现在院落照明多用电灯),首先由孝子献饭,一献酒,二献馔,三献茶。亲戚朋友按次序祭奠行礼。每个亲友奠祭后,孝子都要起身磕头感谢,名叫谢纸。祭奠人依次轮完后,便磕头烧纸,家奠即告结束。这是流行于乾县一带的传统礼俗。淳化人讲究先换新孝衣孝帽,由孝子数人在乐人吹打声中,端来新孝帽向老小外家、娘舅家跪拜,举盘于头顶,然后由一人递给各人取旧换新,至灵前上香、酹酒、叩头,礼成。随后,开始给死者上献饭,生者吃奠饭,奠饭吃完后即迎馔。馔是献给死者的一席菜饭,包括肴(押桌,俗叫七寸)、箸(筷子)、酌(酒)、馔(一席菜,分3至4次迎)、食(馍)、羹(汤或茶)、饭(面条)。要依次序迎接,多达9至10次。迎时女婿外甥提灯,另一人执盘,孝子拄哀杖,乐人吹,一件一件迎至灵前,孝子跪拜、叩首,献给死者。迎馔中间乐人奏乐停顿时,主人要在供桌上押赏钱1至2元不等,一直到迎完为止,礼成。当晚最后一个礼节是化纸,众亲戚都要参加,先上香、酹酒、动哭声,然后燃纸成礼。

过去秦都、渭城一带的人们奠祭亡灵,礼仪十分隆重、繁琐。常以礼宾为主导,礼宾先生由6人组成,其中主祭官1人、土官1人、司礼4人。礼宾先生起居饮食要特殊招待,净室小灶侍候。祭灵开始,由执事人带路,乐人奏乐,迎接礼宾先生到灵前,举行第一场祭礼。第二场祭礼俗称“孝子初献”。先请执事人到位,孝子肃立,然后由主祭官通神点主。 随后大孝子手捧毛血(一般皆用鸡血),献上牛角,至灵前焚香、斟酒、三叩首。孝子退位鞠躬后,再次捧上水盆、水果、山珍海味,敬请先祖享用。接着礼宾先生诵读祷文。一般诵读《诗经·小雅·蓼莪》三章,是为孝子悼念父母的诗。初献礼即成。第二场由孝侄献礼,称作“孝侄亚献”,献食为糕点、稀粥之类。祷文一般诵读《诗经·周南·麟之趾》,全诗三章,是称颂周文王子孙繁多而贤明的。第三场为孝孙终献,礼品多为瓜、枣、桃、梨等水果及烟茶等,祷文是《诗经·周南·螽(zhōng)斯》三章,用以祝主人多子多孙。三献礼齐,孝子退位,闭户、熄灯、撤供品、退堂。最后由女婿、外甥、亲朋好友祭酒,俗称奠灵。有“五号踩四角”、“白马分宗”、三拜九叩等奠法,形式不拘一格。祭奠至夜半更深,有族众户大者,通宵达旦。现在一般礼仪程序筒单,不动礼宾,不献饭,不念祷文,只是三拜九叩奠酒而已。

守灵 祭奠完毕,孝男孝女对死者恋恋不舍,男左女右,坐草守候在灵柩两侧,俗称守灵。这也是孝子最后一夜同死者同室。因孝子悲痛至极,丧事操持全部委托执客头办理,主人可以坐而不问;而奠祭之后,仍有亲戚朋友前来吊唁的,待吊唁者化过纸钱后,孝男孝女要叩首谢吊。所以除孝子守灵外,族人好友也通宵聚守灵前,俗称“暖丧”。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