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陕西三原的名小吃

陕西三原的名小吃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9-05
陕西三原的名小吃

三原的小吃在陕西是远近闻名的。

1、羊肝夹膜  它以筋韧柔软,鲜美适口,营养丰富,别具风格为特点,素为人民所喜爱。且博得群众给予“蚂蚁上树”的雅号。

2、窝窝面  色泽绚丽,鲜香醇厚的窝窝面,历史悠久,誉满关中,深受人们的欢迎和称赞,有道说:“美味佳肴都尝遍,为首还算窝窝面”的美称。

3、笼笼肉  系本县独创的风味小吃。晚清创制。经老市场生产的最佳。

该品在吸取川菜荷叶蒸肉,米粉蒸肉、香炸蒸肉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制而成。以生鲜肉佐以辅料蒸成,色泽红亮,咸辣兼备,肥而不腻,营养实惠。现已推广到西安及附近各县;本农村已普遍用于宴席就食。

4、疙瘩面  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

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本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

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

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5、南点心  以本县传统糕点与引进、改进的南方糕点配装而成,属于本县传统食品之一。

在同一包内,由17种形态各异、风味独特的糕点配装组成。其名称有:鸡油饼、黑白太师饼、腰子酥、玫瑰墩、合子酥、小松饼、大松饼、杨酥、梅酥、红状元、黄状元、茶酥、麻酥、菊花酥、佛手、小桃酥等。该品宜鲜食,不易长存。该品以县供销食品厂申肇明(原南茂号名师)制作最佳。

6、葫芦鸡又名香酥鸡,经蒸、炸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颜色金黄,外层脆、松,中间鲜嫩等特色。食用时备有椒盐面和糖,喜咸,蘸椒盐面,喜甜,蘸白糖就食。

7、清蒸猴头  在三原面市约百年。该品具有滋阴补阳的功效。过去猴头菌为自然生长,价值昂贵,今人工培育猴头菌成功,其价格约与海参类制品相当。明德亭制作的清蒸猴头用主料佐以干贝和鸡酿子,以其味鲜而醇、营养丰富而闻名。

8、白封肉  清代,由东里堡始创,后传入县城。它以猪五花肉为主料,加特殊辅料制成。具有洁白透明,肥而不腻、醇香味长等特点

1983年评为陕西省著名风味食品。

9、干煸鳝鱼  以鲜活鳝鱼(又名黄鳝、泥鳅)为主料,经煸炒而成。

本品问世于明代末年,后为三原“天福园”菜馆的名菜。光绪年间,张荣总结了先辈的经验,制作技术得到完善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明德亭制作的干煸鳝鱼,被评为陕西省名特风味食品。

10、生煨鱿鱼  是明德亭的传统名贵菜肴之一。贵在生煨。以保持鲜活滋味,今虽各地均有制作,唯明德亭张荣的新传弟子张忠义制作最佳。他制作的生煨鱿鱼丝,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质量尚有提高。

1981年,全国烹调技术表演赛大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口尝某市制作的生煨鱿鱼,说:“你们制作的生煨鱿鱼不如三原明德亭师傅制作的好。”

11、绿豆糕  以其馅料不同分为豆沙绿豆糕和素绿豆糕。质地绵软、甘凉爽口,有绿豆清香味,并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明嘉靖四十四年,邑人温纯写诗赞美道:“岂止适口腹,且足清肺肝。忻然一餐后,俯仰天地宽。”

12、蓼花糖  是风味独特的传统点食之一,于明代已有生产。原名辽化糖,清代改为蓼花糖。其用料为江米、芝麻、白糖、饴糖等,经制坯、膨化、成型等三十余道工序制成。特点是:底色金黄,面粘芝麻仁,内为絮网状、酥脆香甜。

康熙时,进土温仪有诗赞曰:“红毯延青佩,金盘缀乳球。幽香及冷艳,相伴过春秋”。“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该品于清代作为贡品。建国后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生产,系人民群众喜爱的普及的食品,今虽各县也有仿制,唯三原蓼花糖畅销国内各地及港澳地区,盛誉不衰。

蓼花糖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13、泡油糕 因表面呈乳白色松泡而得名。明、清时期,城内的“宝和园”、“聚仙园”已有制作。民国时期,明德亭制作最好。此品以外形丰满,美观大方,皮酥馅软。芳香油甜为特色。现已推广到咸阳、西安等地。

泡油糕由唐代佳点“见见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糕面隆起,泡泡蓬松,其味芬芳,入口即消。形状玲珑剔透,犹如巧制凌花。三原著名的泡泡油糕,它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外观其色泽乳白,表皮蓬松,犹如轻纱织就,蝉翼作成,可谓巧夺天工。最近上演的《舌尖2》里还有过出境,古时候它被称为“见风消”,可见厨师的功力。要说起来老黄家的泡泡油糕还是相当祚实的,个头挺大,吃起来表皮松脆,底部绵软,感觉下部有些窝油。至于味道嘛……要是喜欢甜蜜蜜油腻腻的,那这个肯定错不了。

14、千层油饼亦名金钱油饼、金钱油塔,俗名抹布串油饼。相传是清末经营餐馆的赵伯安研制而成,后由赵志正子承父业,在椽巷开设门面,独家经营。该食品丝细多层,松绵不腻。食用时,佐以泡菜和杏仁豆浆,则更具风味。建国后得到普及、提高,1983年被评为陕西省名贵食品。本县经营此产品者已有十多家餐馆。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