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山西长治上党姓氏源流

山西长治上党姓氏源流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3-28
山西长治上党姓氏源流

作为血脉延续的中华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华夏第一个姓———风开姓,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统计结果表明,中国曾经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多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之中得以体现,因而也被世人公认为中华文化遗产。

源远流长的上党历史,延续和积淀着厚重的姓氏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境内共有712个姓氏。在这些姓氏中,不乏大姓和名姓,更有肇源于本地的姓氏,比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姓氏有下列几姓:

黎姓

黎姓早期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当年颛顼的裔孙因为战功受封于黎阳,建黎国,后来黎国灭亡,其后世子孙便以故国名作为姓氏。还有一支黎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裔。商朝时,在今黎城一带有黎国,商朝末年被周武王所灭。《尚书》中“西伯(周文王姬昌)戡黎”,《史记·周本记》商纣时西伯败耆国,即此。周建立后,曾分封商代遗民,尧的后代就被封于黎,为侯国,世称黎侯,其后世子孙则以祖上的封国名作为姓氏。

黎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北正,传为黄帝曾孙,曾在黎城建黎侯国,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上党区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这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又据梅县《黎氏族谱》载:“传黎氏者,厥为北正黎一脉。黎之后世掌旧职,殷商兴,以功封侯,建国于潞州党郡之壶关,乃殷商之西境,国号曰黎,子孙固以为姓氏。黎族之有氏,盖自此始。遂建立宗祀,世享侯封。黎氏远源发自黄帝曾孙北正黎……”文中的“潞州上党郡之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市境。于此可见,这个黎国的建国时间、地望,与上述山西黎国相同,即指为同一个黎国,只是明指出黎氏始祖是“黄帝曾孙北正黎”。早在战国时期,黎姓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

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

路姓

《姓纂》的有关路姓记载是这样的:“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今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望出阳平、襄城、陈留、东阳、河南。”

由此看来,路姓始祖的繁荣滋长于潞子一带,已经有了悠长的5000年时间,他们当初是由于潞水之名而得姓,潞水却由于路姓人士的世代绵延而闻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异常。

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的路氏,到了1100多年以前的唐宪宗元和年间(姓纂系此时之作),便已经从山西潞水的老家,逐渐迁到了陕西的阳平、安定,以及河南的襄城、陈留等地,可见路姓子孙的播迁,也跟其他许多古老的姓氏一样,是自北而南,然后遍及于全国各地的。

不过,我国后世的路氏,并非仅仅只有源自炎帝神农氏的一支,他们的组成分子较多,有的是帝喾高辛氏的后裔,有的来自五胡乱华时期的外族,有的则是满洲旗人的后代,至少有5种不同的来源。

鲍姓

《千家姓》上说:鲍姓“望族居上党郡。”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

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字子都,西汉大夫,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后任司隶。王莽执政时,被迫自杀。鲍宣死前极有预见地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

鲍照(?-466年),字明远,东汉太尉鲍昱之后,祖籍山西上党,迁居东海(郡治今山东苍山南),南朝著名文学家。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称“鲍参军”。后子顼起兵失败,为乱军所杀。其长于乐府,尤善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著有《鲍参军集》。

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

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70%。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73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

冯姓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上党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山西省黎城县人。武帝末年选为郎官,昭帝时补为武安长。宣帝本始年间,他带军攻打过匈奴,回来后又担任了郎官。元帝时被封为关内侯。冯奉世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调任左将军,继续担任光禄勋。他的儿子冯翊曾担任左野王;他的长女冯媛由元帝纳入后宫,得拜婕妤,很受元帝宠爱。公元前39年,冯奉世病故,葬黎城县石羊坟村西。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