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山西民间婴儿出生的礼仪

山西民间婴儿出生的礼仪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1-13

摇篮中的护身符

婴儿在摇篮中一个重要礼仪是“满月”,与出生相比,满月习俗的影响更为广泛。孩子生下一个月左右家中都要为他举行满月仪式。在山西农村,满月不一定固定为30天,一般是先请一位风水先生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只要不克白虎即可。在民间,这个吉日最早是在第15天,多数是在第30天,也有30天之后的。

满月在古时又称弥月。满月仪式是所有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届时本家成员,本村乡亲以及社区之内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前来祝贺,最为隆重的莫过于头生长子或中年得子。

亲朋好友们露出一张张喜庆的笑脸,热情的双手给婴儿送上食物、衣物、玩具和金钱等等,主人则以酒饭相待,有钱人家或独生男孩往往还要请一乐队前来助兴,是为祝满月。一般满月所收的礼物较生日为多,所以山西农村有“穷生日,富满月”的谚语流行。

在晋南闻喜一带,“小儿弥月,以油煎饼托祀神,大如七寸磁盘,厚四、五分,俗名‘油托’。因以馈其母家,男子九十九,女子一百一。俗云:将来结婚之财礼,男取月肉,而女娶盈也。受人火胁一枚,报以油托六枚,俗名“散油”。(民国:《闻喜县志》)满月仪式热热闹闹,但有几个项目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预测。预测婴儿的前途,为自己算算命,展示一下理想、前途,这也许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具有某种预测功能。

预测在有些地方又称为“示儿”、“抓生”。古代的《颜氏家训》中讲:“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镂,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贫廉、愚智,名曰:试儿”。这种习俗在山西民间也很盛行。

在这种人生预测的方式中,人们把它赋予了某种“兆”的功能。如今,无论是看手相还是观星宿,都具有兆的意味,东西方各国都有此种风俗。古代中国的占卜就是观征兆示未来,它是根据事情发生前的某些相应的征候或迹象,来看以后一定会发生某种相应的事情。这就是“兆”,兆的信仰名目繁多,动物、人体、梦天象等,试儿便是其中的一种。似乎婴儿在一大堆物品中,先抓到什么,便预示着某种田后的前途命运。

当然,这种风俗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把它看的那么认真,所谓好兆头,坏兆头,无非是寄托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某些希望。古人希望男孩子读书中科举,执弓保家乡,女孩子做贤妻良母,所以就摆放上类似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今日的山西农村更加入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物什。通过这种习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

配戴长命锁。满月时亲友所送的诸多礼物中,长命锁是必不可少的。“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乾隆:《大同府志》)民间的说法一般是男孩子才带长命锁,由姥姥制作,刻有“五世”字样或各种图案缀在下面。以后每年生日那天,由奶奶再裹上一层,一直到12岁仪式完毕,下锁之后将锁上的红布圈挂在最高处,譬如最高的树上,一般是在端午节赶庙会时挂到山中的松树之巅,以示成年之后的孩子能有出息,有远见,位在众人之上。

在山西的北部,由孩子的母亲或奶奶亲手制作的长命锁,是用蓝线、红线、黄线(绝对不能用白线或黑线,因这两种颜色是不吉利的)编几码之后再打一个猪头状的结子,下面吊几个“制钱”。以后每过一岁家里再给编织一个以配带,直到12岁为止。所有的长命锁都要由父母保存,到12岁时,再把这12个锁缠开用其线作一个裤带,让孩子用到结婚时为止。

戴长命锁的时间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是一周岁时才开始戴带。长命锁本身也不相同,既有用线做的,也有祖传的铜锁或购买的金属制锁。不管怎样,长命锁寄托着父母的一丝担心,一种忧虑,长命锁之配带是由父母对孩子生命的担心而成俗的。

小小一把锁,将把孩子的生命牢牢锁住,以防丢失,它也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它同西方的护身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感谢神灵赐子或记名出家,以求顺利成长也是满月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科学还未进入愚昧的沙漠之前,人们相信男女之欢同神灵赐子有某种联系。老百姓更乐于相信婴儿降生是奶奶庙、娘娘庙中的神灵所赐。而且,大多数的妇女都在怀孕之前向神圣的“奶奶”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样,生子之后便要重酬重谢,以为报答。晋南称为“献娘娘”或“祭娘娘”,吕梁等地要在圣母庙前设祭。

为了孩子能够平安成长,许多地方还要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让孩子记名出家。人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用一个纸糊的小孩作为“替身”贡奉于庙宇,到孩子长到12岁时,还要到庙中还愿。孩子在庙里的替身,那些纸糊的、木刻的、泥塑的小人,往往被久婚不孕,求子心切的年轻妇女偷偷地拿回家去,藏在秘处视为宝物,俗以为这样就可以怀孕得子。

在人的诞生礼仪中,百天与周岁礼仪也是重要的内容,因其形式与内容和满月无异,故不专述。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