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狮溪高腔大山歌

狮溪高腔大山歌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3-16
狮溪高腔大山歌

狮溪高腔大山歌是流传在贵州桐梓县狮溪、水坝塘、芭蕉、羊磴一带的古老而独特的原生态山歌,形成于广袤森林,因演唱强调“高腔”特色,富有“飙歌”风格而得名。在1000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狮溪高腔大山歌融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中原文化,而形成独特的黔北山地文化,犹如静寂山野飘来的穿越历史的天籁之音。2007年,狮溪高腔大山歌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搬上中央电视台《中华情》栏目,从此名扬海内外。

“天籁之音”从山野传来

狮溪高腔大山歌歌词多用七言句,二二三结构,调式多采用汉族五声调式中的微调式、角调式,表现手法主要采用“赋、比、兴”以比兴手法为主,保留大量的入声字,富有音韵感和歌唱性,表现内容广。

狮溪群众高唱山歌

狮溪高腔大山歌的演唱形式主要为“一领众和”、“领唱称”、“抽腔”、“提腔”、“合唱谓”“帮腔”和“和腔”等,称领唱技艺者为“歌师”,和唱者为“吼巴儿”。

在大山歌比赛中,获胜队的领唱者将被尊称为“歌王”。

狮溪高腔大山歌的曲牌丰富多彩,有表现人物的,如《谷王腔》等;有表现人物情态的,如《山乐腔》等;有表现人物情趣和乐器的,如《唢呐腔》等;有表现动物的,如《老鸹腔》等;有表现宗教的,如《观音腔》等。

狮溪高腔大山歌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句与句之间运用大量的衬词,将两句歌词很好地衔接起来。衬词常用一连串的虚词,多为开口音发声,因不同曲牌而异,如“呀耶”、“罗喂”、“耶嘿哟”、“呀嗬喂”、“咿不耳耶”、“萨嘿哪”、“嗬嗬咿嗬鱼羊嗬”等,古朴迷离,并大密度运用且在单工部曲式中独成乐段;有的曲调中有“嘘声”、“假嗓”演唱的要求,整个演唱丰富而生动。

狮溪高腔大山歌的歌词除传统歌词外,主要由歌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随意编创,填入固定的曲牌演唱,为多上句起兴,下句抒情,如“太阳出来晒北坡,北坡高点弟兄姊妹多;弟兄多来好喝酒,姊妹多来好唱歌……”,“好久没有唱山歌,喉咙干起蜘蛛窝;南京打把铁扫扫儿,扫开喉咙唱山歌……”。一句句朴实的歌词,一段段高亢清脆的旋律,应和着大山的回声,犹如寂静山野传来的穿越历史的天籁之音,给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震撼。

独特地形造就独特山歌

狮溪高腔大山歌的形成、演唱特点与狮溪独特地形地貌和区位有着密切联系,是黔北地方风情的集中展现。

由于高山坡陡,导致狮溪地形复杂,形成两山夹一河(白芷山、箐坝大山夹狮溪河)的特殊地形,再加上牛角寨与狮溪集镇之间高达1000多米的海拔落差,狮溪河两岸大山形成了”声音喊得应、出门走半天“的特殊地貌。早期以对歌和表达爱情的狮溪高腔大山歌,为了便于河两岸干活的农民们”飚歌“,大山歌的演唱重点强调“高腔”,富有“飙歌”风格,唱腔高亢、粗犷、感染力大、穿透性强,“狮溪高腔大山歌”因此而得名。

在历史的演绎和不断的发展进程中,狮溪农民将白芷山、牛角寨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大山宽广的包容与胸怀融入高腔大山歌,同时又很好地结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形成具有独特的黔北山歌、黔北山地文化。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