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四川眉山仁寿县抬工号子

四川眉山仁寿县抬工号子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9-11

仁寿的抬工号子何时产生?抬工队伍何时形成?无从考究,《仁寿县志》仅有些许记载。应该说,它是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和形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往往男抬女背,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产生多人合作整体用力,运用力学原理,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肩上。后来由2人发展到多人,乃至128人的队形,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所抬之物重达2吨,并把强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以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这就产生抬工号子。

仁寿抬工号子世代相传,腔调因地域方言而异,分为东部、南部、西北3支;按步伐赋予抬工号子不同的曲调;内容以宣扬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为主,也有针砭时弊、叙事抒情的,有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说唱等多种形式。有通俗文雅的严肃号子,也有打趣调情的花花号子。过去姑娘出嫁,时兴4人抬花轿。途中,抬工把花花号子吼得随心所欲,既表达祝福吉祥,又把含羞的新娘调侃个够。出殡入葬,抬工们喊唱的丧歌严肃悲哀,让人掉泪。

勤劳朴实的仁寿人还把本地历史与风土人情编成抬工号子传唱,这些号子句式整齐,诙谐幽默,寓意深刻,唱腔高亢热烈,富于节奏,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抬工一边唱,一边从事着繁重体力劳动,心情愉悦,满怀希望,劳累倍减。

抬工号子创辉煌 濒临断代施保护

抬工号子来自远古,它是劳动人民长期从事肩挑背磨等繁重体力劳动集体创造出来的优秀民间文化。先让我们欣赏一首《扳弯弯》的抬工号子:“扳弯弯来扳弯弯,一边是坎一边是田。路面已被雨打湿,路边又被牛踩烂。观看之人心胆战,伸出舌头喊声天。主家心中在祝愿,祝愿抬匠保平安。抬匠师傅有主见,号子喊得溜溜尖。一步一步朝前躜,慢慢走来慢慢扳。前排扳弯后排看,头杠伙尾看中间。后排扳弯前排慢,齐心协力扳过弯。扳过弯来算好汉,过了一弯又一弯。手艺高强人称赞,抬匠不怕扳弯弯。”

“扳弯弯”对于抬工来说,犹如当兵的想上战场,充满惊险高难却又十分渴盼。在路窄弯急处,有的抬工无立足之地,就双脚悬空,把身体支撑在抬杠上,极具惊险刺激。抬工说,扳弯弯让生活新奇多彩而又对“抬”终身执著。所以,抬工就这样无怨无悔地生存下来,抬工号子也幽幽怨怨地从古喊到今,遍布城乡,千人唱来万人传。

随着时代变迁,抬工们不断赋予抬工号子新的内涵。旧社会抬工号子唱帝王将相唱《六郎带兵》等,解放后抬工唱《穷人翻身》唱《我的家乡变了样》,近年来仁寿“南梨北枇”享誉国内外,仁寿抬工就唱《大佛与枇杷》、《梨花欢歌》等。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10月,仁寿开始修建黑龙滩水库。6万多名抬工组成7500多个抬工号子队,参加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砌筑大坝的28万方条石,都是抬工们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抬上大坝的。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修建黑龙滩水库的抬工号子:“公元1970年,仁寿修建黑龙滩;东南干渠绕山转,斗农毛渠到田间;引来滚滚岷江水,灌溉陵州万亩田……”

的确,修建黑龙滩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抬工和抬工队伍。水库竣工后,这些骨干抬工遍及全县,几乎每村都有1-2支抬工队,有的抬工队还外出揽活,参加各地建设,仁寿抬工因此走遍全国,抬工号子随之传遍华夏大地。

然而,随着交通设施日益完善,货物运输越来越方便,抬工迅速退减,只在农村丧葬仪式上闪见,拥有3万多首抬工号子的仁寿却仅剩抬工800余名,而且请抬工者更少,抬工文化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失的危险。

对此,仁寿县委、县政府、县文体局高度重视,把它视作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于1997年组建了32人的抬工队,并确定虞丞、汪洋等6个乡镇为“抬工文化之乡”,虞丞、汪洋等乡镇先后组建了自己的抬工队。

2001年5月17日,仁寿县举办第四届枇杷节,128人组成的虞丞抬工队抬起长3.8米、宽4.8米、重2吨的平台,创下人数最多的抬工队纪录,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同年,64人的虞丞抬工队抬着虞允文雕像模型参加眉山建区3周年群众文化巡游。2004年10月14日,仁寿虞丞抬工号子队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获得成功,仁寿抬工号子因此斐誉全国。

为保护和发展抬工号子特色文化,仁寿县文化体育局制定了对其保护发展的10年规划,其中前5年重保护,后5年重发展。目前,仁寿抬工号子已经成为该县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积极着手申报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2

上一篇:涞源梆子

下一篇:广东普宁横溪龙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