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云南腾冲民俗文化

云南腾冲民俗文化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8-24

动静俯仰影人情

皮影戏俗名灯影子,又名“皮人戏”,是腾冲民间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据皮影艺人讲,腾冲  皮影是明洪武年间从江南、湖广、四川一带传入的,大约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从目前所知的文字记载已有200多年,至今仍保持经常性演出活动。由于流传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情趣及自然环境的差异,腾冲皮影形成了“西腔”和“东腔”两大艺术风格迥异的流派,“西腔”靠子(供表演的皮影人物及道具,当地俗称靠子)小巧精美,音乐节奏轻快,唱腔高亢嘹亮;“东腔”靠子高大庄重,音乐舒缓优雅,唱腔委婉细腻。

曾几何时,皮影戏始终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民俗内涵,在我县众多的民间艺术中鹤立鸡群,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并经常到临近的梁河、盈江、瑞丽及缅北华侨聚居区演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受影视、录像、互联网的冲击,皮影的活动圈子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皮影组织逐步改散,艺人纷纷改行,靠子束之高搁或逐步散失。时至今日,真正能进行皮影制作和表演的,仅存固东刘家寨皮影队。只有他们仍固守着这方静土,顽强地为这一古老艺术保留着最后的种子。

刘家寨皮影是腾冲“西腔体皮影”的代表,其表演足迹遍及滇西的许多县市,表演技艺十分精湛。在艺人刘永周、刘定三两家四代人的相继经营,逐步革新和完善下,皮影的制作及表演技艺日渐成熟,注重突出其唱腔的地方特色,大量吸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调,经过加工提炼,形成了高亢、悠扬、热烈的艺术风格。在对白中,还揉进了一些地方俗语、俚语,使其妙趣横生。1932年,该戏班应干崖(今盈江)土司邀请,赴旧城演唱《樊梨花征西》连台本戏九十四天,后又应缅北边民及华侨之邀赴南坎演出《孙庞斗智》、《宝莲灯》等剧目三十余出。1961年,应邀到昆明为参加云南省傣、白、壮、苗民族戏剧汇演大 会的同仁们表演皮影戏《长板坡》、《斩三妖》等,荣获特别奖。

现在刘家寨皮影的主要负责人刘永周和刘定三,是刘家寨皮影的第四代传人。他们都是伴着皮影音乐的优美旋律长大的,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使他们还在幼年便已深深地爱上了皮影戏。十多岁时便跟随父辈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并成为他们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皮影靠子的制作上,刘永周既重视继承先辈传统,又敢于大胆革新,使靠子的构图和着色更趋完美,图案雕镂更加考究,线条更加精细,整体形式更加华丽和严谨。经过多年的积累,刘家寨的皮影靠子,已有头靠800余个,身靠200余个。表演时可视需要,将不同的头靠和身靠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靠子。一个身靠可以和无数个头靠组合,组配出若干个新形象,以满足不同剧目的表演需要,加上帅帐、桌椅、殿堂、朝房、车马、轿船、兵器、坐骑、寺观、庙宇、动物、花草等,凡天、地、水三界之所有,无不应有尽有。这些靠子雕刻精美,形象逼真、百人百脸、百物百样,构思匠心独运,造型夸张风趣,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腾冲皮影的唱腔有男腔、女腔、走马腔、喊云腔、悲板等。剧目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尤以三国戏、列国戏、封神戏、水浒戏、西游戏、说唐、说岳、薛家将、杨家将等连台本戏居多,据统计约有三、四百出。剧目题材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表演操作灵活自如、唱腔圆润优美,对白生动风趣,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作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民间皮影戏,腾冲皮影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云南首次民族民间美术艺人调查中,艺人刘永周以“堪称一绝”的皮影制作与表演,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其制作的皮影靠子还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精品展”,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其进行了专访。艺人刘定三也被授予了“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称号。2000年6月,腾冲固东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2003年,固东刘家寨皮影剧社作为西南唯一皮影戏代表赴广州参加“金狮奖”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比赛,荣获表演(综合)铜奖,艺人刘永周和刘定三同时获造型制作奖。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