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河北文安丧葬习俗

河北文安丧葬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1-13
河北文安丧葬习俗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

一、请忙事人

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长辈的带领下,前去邀请。见面后要先磕头,然后讲明家中谁谁谁过世了,请去操办此事。有“孝子头,满街留”的习俗。无论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总管和邻里忙事人是有求必应的。就是“麦子熟掉头”,也顾丧事这头。“顾的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就是从这来的。

丧俗中,非常讲究乡亲相顾,亦为优良传统。“丧无无主也”(《周礼》),请总管(总理)是首要。丧事活动是一项烦琐而又“庞大”的活动,在总管的统一支配和严格把关下,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总管一到,先安排派厨师;设账房;列戚单报信;准备棺木;订棚罩纸活;约音乐班等,还要做杠头;引送;盘子手;采买;缝孝衣和供柴水等等人员的分工。

二、停灵

停灵,也称小殓。主要是为各项准备工作和外出的家人及远方的亲戚,留出时间。过去,嫡亲必须在入殓前赶到灵床前,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现今,“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已淡化,重在对父母生前的赡养,以免受“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苦。

1、穿寿衣

为逝者穿寿衣前为其净身,已不多见。儿女必须为其净面洗脚。寿衣,一般为蓝、褐色,男袍女裙。衣服上,不得有纽扣。全部是用布带子扎系,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意思。传统的寿衣制式,是按明朝汉服饰演化而来的。清朝政府强制改变汉族服装,人们只好改变了原来的衣着。但“生变,死不变”的信念,一直传承至今。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也有移风易俗,给死者穿日常生活服装的,习惯上仍称寿衣。

2、搭灵床

是由儿女或忙事人在人生命垂危之际或倒头(确定真实死亡)后,在外屋(堂屋)正对门口,用两条木凳和单扇门板搭一灵床,用来做暂时停放。床上铺黄色布,蒙脸被用白布,称“铺金盖银”。夏天要放入有制冷功能的“水晶棺”内。

3、上床

上床时,由长子、长孙或家人抱头部,其他人帮手将逝者抬放在灵床上,称上床。要用手帕包上几枚硬币放在逝者手里。过去豪门巨富要将金银财宝放其手里,有“手不抓空”之说。死者脚抵后墙,谓“脚不登空”。上床时两不准:

上床时不能哭。须将人放在床上确定真实死亡后,才许放声痛哭。这没有迷信的东西,从实际情况而言,尤其是对被病痛折磨而无法挽救的人,家人的哭声便是一种挽留,他(她)会在冥冥中留恋,出现还阳现象和久不咽气,这样对奄奄一息的人及家人都是一种更大的痛苦。因此,一但出现反复上床几日不咽气而无法救治的人,会找与他(她)关系密切的人劝他(她)放心去吧,称“愿慰”。也算是一种人道的劝慰和解脱。

不能有四眼人(孕妇)在场。旧时,逝者上床和入殓时不能见“四眼人”,恐被逝者的灵魂附着胎儿。其实是怕忙中添乱。

4、设祭台

祭台是专门用来摆放祭品的桌子,上面摆放长明灯一盏,打狗棒五个,倒头火烧(面饼)九个,焚纸钱火盆一个,倒头祭品一桌。祭品在丧事操办中是有很多讲究和花样的,并是一项不小的浪费。主要分素祭和腥祭(荤祭)。最为常见的腥祭是猪头三生(即一只猪头.一只活公鸡和一条活鲤鱼),还有大八件,小八件,八八席和十二酒席等等。素祭更是花样繁多。由于地域不同,生活水平不同,农产品不同,饮食习惯不同,食品制作不同祭品便有所不同。一些地方有蒸岁数包子(馒头)的。就是按逝者年龄一岁蒸一个,几个或十个馒头(与平常食用的一般),在灵前以塔状摆放。最近些年盛行摆九鸡转(九祭转)。即要买九样东西,每种九个(件)共计九九八十一个(件)。如:食用油九桶,香烟九条,酒九瓶(箱)等等......

5、挂索钱纸

索钱纸,就是把白纸折叠在一起,用捾子(专用模具)在上面捣出一个个纸钱儿,再按逝者年龄剪成(一岁一条)条状的幡状物(纸幌)。挂索钱纸,是有严格规定的。已婚但无子女的按岁数剪成一岁一长条。有子女的,要按岁数和见了几代后辈人剪成几段断而连(不能用糨糊粘连)的纸条,亦称“岁数钱”。纸条下端,剪成燕尾状并挂在门楣的右上方的,以示女性去世;剪成尖角状并挂在左上方的,以示男性去世。

索钱,即要钱。挂索钱纸,源于贫困人家有人去世无力发殡,乡邻“管事”(帮忙的人)的以此告知乡邻“寒门不幸”,有求助和发动济困之意。挂索钱纸始于何时,无从考证。杜甫《遣遇》诗中有云:“索钱多门户,丧礼纷嗷嗷。”就此诗句,可见端倪。

6、报信

报信,即报丧。旧时称“报讣”“赴告”。旧有“丧不报,孝不吊”之说,是忙事总管要做的第一件事。最先通知的是姑太太,姨太太,舅公各家。旧时以讣文信报,有其他需要他代为通知的要在其名下注明“代报”二字。报信人只能在门外招呼和告知“x月x日安灵(入殓),x月x日安葬(发殡.出殡)”。报过之后才可应邀进屋小息。话不能多,免得“言多语失”。现简化为由账房出一报信单,白纸黑字列出亲友姓名,住址和电话等,派专人送达或电话通知。

出嫁女要到婆家给公婆等尊长叩头,称“讨孝”。主要是通知家人作祭品和安排陪同人员。

7、烧“倒头纸”

当索钱纸挂在事主门口,亲朋邻里便会纷纷前来烧“倒头纸”(即:未入殓前的首次吊唁),大都泫然泪下。当走出此门时,有的会随手撕下一条索钱纸,用来擦拭脸上泪痕。俗说:用索钱纸擦眼,会永远不得眼疾。有眼疾的亦会不医自愈。这不足信,但却是强调严肃和对悲悯之心的一种祝愿。

8、报庙

烧“倒头纸”后,每天晚辈排队由一“引送”持灯笼(后持马灯)去土地庙焚纸叩头,称为“报庙”。一般为早、中、晚三次,有的地方只每傍晚一次。现对此有保留,有摒弃。只是在文安已无“土地庙”了。

三、入殓

即成殓。旧称“大殓”,意为将尸体移入棺木。入殓时,禁忌孕妇近前,恐被逝者的灵魂附着胎儿;与事主生肖相克相冲的人不能在场,恐受到凶厄的冲犯;所有亲人不能哭,更不准把眼泪掉入棺内,否则被认为对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西天。其实,也是怕忙中添乱。

1、入棺

棺材清理干净后,先放好“挺尸板”摆上“七星钱”,放五色粮食五色线,挂好材里(布帐),再由忙事人们在室内灵堂门口扯起取一块苫布(或苇席),用于晴日遮光,雨天避雨。旧有“雨打灵,辈辈穷”的说法。然后,连同灵床上的褥子,由长子抱头、长媳抱脚、次子、女儿等抱腰抬起,慢慢移至大门外的棺材前,放好头枕脚枕后,放入尸体。现在大多到灵堂内成殓或先在“水晶棺”内寄放,出殡时在入棺。

a、手不攥空

死者的双手也不能空着,现在一般左放打狗棒两个,右放九连环一支,还要用手帕包上一些人民币放在逝者手中。说去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林、鬼门关拦路,一旦遇有危难,便可用手中物品帮助脱险。其只是为尽最后的孝意。

c、放索钱纸

就是将其倒头时挂在门口的索钱纸取下,不论还剩多少,要放在尸体靠近单隐钉一侧,意在夫妻二人在地下可以合抱摇钱树。因为,夫妻地下棺木是单隐钉一侧相贴。索钱纸,此时称为“摇钱树”。

d、垫灰包

灰包,是保留的小殓辞灵时焚余的纸灰,入殓装棺时,用纸包成七个灰包作垫身用,以稳固棺内逝者。然后放入其生前爱物及随葬品。

e、放茶叶

过去富有之家,要给死者口中放一颗珍珠,认为这样死尸不易腐烂。贫民百姓则放一小包茶叶。茶叶,取“查验”谐音,意在检查验收以上应该放入的东西。

2、盖棺

总管宣布一切停当,请家属过目,无不妥之处,便盖棺。盖棺,旧亦称掩棺。就是将大盖与棺帮严合,从木匠开出的三个隐钉槽,下入两条锯成马蹄状的木块,中间下一条梯形木块做楔子,然后用斧头砸下,使盖、帮吻合接固。

3、孝子溜材

在忙事人把隐钉分别放入三个钉槽后,由孝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用斧头在每个木楔上砸一下,然后嫡系孝子们依次按此来做。最后由忙事人砸实砸牢后,总管事说:哭吧。男孝子们才可以跪卧棺材前痛哭,女孝子们抚棺痛哭。将祭品摆放在供桌上,入殓仪式结束。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