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河北武安桃源山千佛洞

河北武安桃源山千佛洞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3-18
河北武安桃源山千佛洞

武安境内的桃源山上有名胜千佛洞,系一天然石洞,因洞壁雕满佛像而得名。

桃源山在武安市贺进镇东边北侧的老爷山山谷里,这条山谷叫桃源沟,一沟二十里山川,十六个自然村,山峦连绵,沟谷平缓。千佛洞就在魏家庄村村东的半山腰上,在公路上就能看到山腰上的庙宇。

魏家庄村南口,向东有一条小道,乃通往千佛洞的路,路口写有指示牌,但不太明显。沿小路进村,要在村里拐过几个曲折的弯,一定注意不要走错路,否则不好倒车。穿村而出后继续向山上行驶,就到了山根下。

道路尽头即到山脚下,这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可以停车。广场上新修了佛塔经幢,莲花底座,塔身刻满佛像,刻工相当精致。

河北武安桃源山千佛洞

旁边还雕了一条石龙,昂首翘角,作势欲飞,栩栩如生。龙的身后是莽莽的群山,据载,明万历三十八年,时任武安知县李椿茂骑驴入川,到此咏叹“晴光散作武陵春,似有桃花逐隐伦”。

据《武安县志·明清卷》记载:“桃源洞,穴中阔五尺,入内渐广,面寺刹,背峰峦,木繁泉清,真胜景也。”现在,洞尚在,古寺刹已了无踪迹。好在有人正在投资,贴着山壁新建了一座庙宇,里面已经塑好三尊佛像。

从庙宇向上,铺建的石阶路,大大方便了人们上山探洞。

千佛洞的洞口,坐东朝西,处在海拔747米的桃源山悬壁上。远远望去,洞口黑黝黝的,好不神秘。

千佛洞外口形似葫芦,系天然石灰岩青石质,山顶有裂隙,抬头可窥见一线天光,雨水顺势而至灌流洞中,日久冲刷自然天成。有考证者量出:洞口高约3.5米,宽约2.8米,深约60米。外洞高大宽阔,进深10余米,光线明朗,可置一方桌,八人对饮。

河北武安桃源山千佛洞

大有可观的当然是外洞,摩崖石刻的众多佛像分布在南北两壁,由顶到底分层排列,蔚为壮观。

据有人统计,洞内共有大小佛龛112龛,高低佛像164尊,龛高30-50厘米,像高约40厘米,宽度不等,均摩崖凹壁,浮雕龛像。

石刻有单龛单佛的,有一龛多佛的。佛像以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居多,罗汉、力士较少,坐者居多,立者较少。

外洞尽头的内洞,狭矮幽深,低处需蹲身屈行。洞内多裂隙,石钟乳遍布,冬暖夏凉,为野生生物栖息的天堂,洞壁多栖息蜘蛛、蝎子、蝙蝠等。

千佛洞的整座洞内,均施以朱砂通绘,洞壁满是红色条纹,色彩斑澜,气象万生。

洞壁上还有一些天然的凹陷,后人将其稍加改造,改成了小龛,龛内没有佛像,作为放置物品的容器。

千佛洞的两面石壁上,凡是空白处,几乎都刻满了佛像。有一佛两弟子相陪的,有的合掌赤足立莲花中,有的盘腿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

河北武安桃源山千佛洞

很多佛龛旁都刻有铭文,但多是一句二行、几个字的刻龛人乡里及姓名,详注事由的不多,南壁最长的则是:第七保都保正俟司空下保丁三百人盆桃园山捉杀群贼大观戊子岁锈佛一尊献香一对**俟进*文俟侯定州学*。可见该窟石刻当不晚于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

千佛洞内的佛像,大部分都描上了彩绘,靛蓝涂抹于龛底,贴金描绘于佛面,表现了古人高超的雕刻和彩绘技术。

细细观察每个佛像,衣着袈裟,宽大有飘飘之感;袒胸丰腴,神态有雍容恬静之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时候人们的生活。

河北武安桃源山千佛洞

在洞内可以看到,有多处佛像头部被毁,据说都是文革期间破四旧所致,故意把佛像的头部砸烂,这都是红卫兵造的孽。

武安佛教传于南北朝,盛行于北宋,当时武安有大小寺院74处,和尚僧人数百之众。心灵手巧的工匠,遍寻高山深谷风光幽美的桃源山高山之巅,把别人的俗愿与自己心中的美好,一刀一缕一斧一凿地雕刻在这清凉的石壁上,从而把北宋佛教的信仰和石刻艺术推向了历史的极致,为我们留下了这千佛石窟的桃源洞。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