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广东兴宁传统丧葬习俗

广东兴宁传统丧葬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5-21
广东兴宁传统丧葬习俗

旧社会时严袭古制,丧葬全过程禁忌很多,礼仪繁锁,服丧期长,人力资财耗费很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旧的礼俗已逐渐被废除。其问虽有一些反复,而丧事简办已相袭成风。

丧礼

当病人弥留之际,其子女即为其换上没有纽扣和衣袋的寿衣,迁至正堂。遇病危者,先移入正堂,病卒后再换上寿衣。男称“正寝”,女称“内寝”。在外死亡的尸体,称为“冷尸”,运回来只能放在侧屋,不能移入正堂。

“沐浴”

死者家属在未正式成服以前,孝子孝女、媳妇、孙子们,将上衣反穿,腰束麻皮,持壶或碗哀哭着去河溪中向“河神买水”,即在河边插上未点燃的香纸,再丢几枚钱币于河中,顺手舀水,不能重舀。回来后至堂上为死者抹脸。

“探青”

“沐浴”后,在堂前挂上孝帘(白帏幕),为死者点燃油灯(称头灯),在孝帘前摆一张八仙桌,置死者神位。孝家儿孙媳妇们开始日夜守孝。按俗择吉日开锣,早晚响锣做孝,亲邻们开始“探青”。“小工”视“探青”者性别,分别以男单女双响锣,内堂孝子、孝女、儿媳们,闻锣声孝男接男宾,孝妇接女宾,跪哭于神桌侧谢亲邻吊奠之情。宾客礼毕时,要扶起孝子孝女。

成服

成服前,要先“入殓”,分“小殓”、“大殓”。“小殓”是将尸体移入棺内,但不封棺。“大殓”是正式入殓成肌孝子孝女在大殓时,围棺痛哭,上子孙钉,梆子孙线,将棺盖钉紧。成”已时,先由礼生唱礼。孝子孝女们穿上麻服,由礼生、执事主持,按制先将死者神位移入竹纸糊的“灵屋”内,灵前供果饼等祭品,行业“三献礼”,祭告亡灵、祖宗、天地。然后孝子执“孝杖棍”,穿麻草鞋或赤足,不能穿鞋袜。一般来宾有什么好玩的来宾,戴黑袖纱或挂白花。现虽仍有成服礼,但多采用“追悼会”形式,由主持人介绍死者生前美德,引为后人学习怀思。礼毕,孝子孝女们绕枢痛哭,名为“出枢”。

送葬

俗称“还山”。由乡邻敲锣打鼓开道,放单响鞭炮、撒路钱,逢桥过水点燃香纸,执引路火把,拿蓝字白纸灯笼(父死,书“严制”;母死,书“慈制”)、花圈、挽樟、遗像,孝子端香炉、孝男孝女跟随棺枢。至三叉路口时,孝子孝女们转身向亲友来宾跪谢。亲友来宾避开原路,绕道先回,至大门口跨过“火堆”、喝“拦门酒”以示告别。孝子孝女送葬至墓地埋葬后回来,同样要跨“火堆”,喝“拦门酒”。午宴后,来宾逐渐散去,孝家做斋超度亡灵。

做七

从死者去世之日始,每逢七天在死者灵位前敬奉一次斋果饮食。旧制,七七除服,现在多奉侍至三七除服(也有头七则除服的)。除服那天,孝家亲属各备祭品祭把,到墓地拜祭后,祭品由各人带回。

葬俗

有“一次葬”和“两次葬”两种,绝大多数采用“两次葬”、“一次葬”多为清代至明代时期的官宦人家的墓葬,民国时期较少。“二次葬”是先将死者以棺木人土为葬;三五年后待尸体化净时,将骨骸抬起抹干净,按人体骨架结构,自下而上叠放入金罂,,(形似金罂子的陶缸)内,内写死者世系姓名。有条件的将金罂”寄入在安全的山间岩洞中,或在山坡上挖一小龛寄青年村中筑有集体阴城”的,则寄放于“阴城”。此乃客家人辗转迁移所留下的风俗。

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丧葬习俗进行了重大改革,各级民政部门专门设立了殡葬管理机构,着力改革土葬,推行火葬。对殡葬仪式也实行改革,50年代开始,改出殡为追悼会,改披麻为戴黑纱白花,改送葬为送花圈,改“理丧客”为治丧小组等,城乡居民大多接受。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