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建筑文化 > 陕西石泉熨斗古镇

陕西石泉熨斗古镇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8-06
陕西石泉熨斗古镇

熨斗镇位于石泉县城汉江以南50公里,与汉阴县、西乡县、镇巴县相邻,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古时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镇。

熨斗古镇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富水河紧紧环抱,虽经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仍然保留着昔日恬淡、古朴、优雅的风貌,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熨斗镇名称历经多次变迁:据记载,清嘉庆23年前该镇名为永兴场;道光年间当地遍布60多架筒车,浇灌着两千多亩良田,该地由此更名为筒车坝,其地形像旧时缝纫熨斗古镇用的熨斗。道光二十三年后筒车坝更名为熨斗坝,后来叫做熨斗镇。

还有一种说法是,道光23年(公元1823年)七月,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车被毁,筒车坝名不副实了。就有阴阳先生说水火不相容,想要防治水患必须用火物镇压。而熨斗即为火物, 红烫的熨斗无疑可避水驱水,故将镇名更名为熨斗镇。说来也怪,自熨斗名字叫开后,该地竟再也未发生过大的水患,老百姓安居乐业,大自然风调雨顺,熨斗镇就一直叫到如今。

熨斗古镇距今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属子午古道的分支。熨斗古镇现存古街多是明清时期建筑,尤以建在喀斯特溶洞之上的地貌以及“让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吊脚楼最有特色。古镇依山傍水而建,立于镇外,极目远望,可见幢幢木屋砖舍依山分布,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富水河紧紧环抱着古镇,缓缓流动的河水清澈见底。古镇处处透着恬淡之美,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古镇街道,用青石铺筑而成,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昔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时有老字号十多家,名播川陕湖广。

熨斗镇是石泉县历史上有名的古镇之一,四十分钟就可抵达西乡县的高川,大半天便可出陕入川。据祖居熨斗镇的老人们讲:解放前在镇下街头立有一个闸子门,门额上书“川楚通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落款为道光二十年。明清时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古戏楼上演的汉剧韵味悠长,使人流连忘返。当年熨斗街上有十多家百年老字号,如:源茂盛,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义顺和,金盛堂,义顺鑫,德懋鸿,昆泰丰,长兴久,荣寿堂等。这些老字号大多是药铺和旅店,生意十分红火。早年,川陕的客商赶着马帮将货物通过熨斗镇运到喜河码头,再装船走水路运抵汉口,同时马帮又将从船上卸下的货物运回四川以及汉中的西乡,镇巴,洋县等地。

解放后,随着公路交通的日益发展,繁华了千百年的川楚古道沉寂了下来。现在当你来到熨斗镇,千年古镇的风貌仍依稀可见:青石板街,木板门面,古戏楼,关帝庙,以及通往汉中、四川的古商道,这些都已成为见证熨斗古镇兴衰历史的文物古迹,弥足珍贵。随着燕子洞景区的对外开放,熨斗古镇也将向游客展现其古朴沧桑的风韵,让人们从中品味、追寻曾经的喧闹与繁华。

距离熨斗镇不远处还有一座灵雀寺,位于熨斗古镇东南方,距古镇仅三公里,寺始建于清中期,相传原为明清土匪的山寨,后毁于战火,一位姓王的医生悬壶济世,受后人称道传送,为原山寨的基础上为其建庙,随时间推移,源由已不可考证,但灵雀庙却保存至今,现为村民上香祈福之地。

据记载,灵雀寺原有山门、大殿、僧舍等建筑,到清咸丰年间已颇具规模。灵雀寺建筑有老爷庙,药王爷庙、玉皇庙,庙接庙,屋挨屋,连成一片。整个建筑群清砖古瓦,相互映衬,远望近观,场景甚是宏伟,有遗址为证。文革时期,寺内所有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后历时四年由当地村民重建。

现存主殿内部分佛龛造像,以圆雕、浮雕相结合,自清代以来香客络绎不绝,无论天晴下雨和清早夜晚,均有香客捐物捐钱,特别是观音老母例会(农历正月初一和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烧拜香的、烧七香的颇多,会前后要热闹三天,如唱大戏,念经祝佛三天,神灵济世,香火兴盛。恢复后的灵雀禅寺将为旅客创造一个怀古揽胜,体验佛教文化的好去处。

或许是比较偏僻的缘故,古镇游人稀少,行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很是安静,原住民或三五成群喝茶聊天,或是摆上龙门阵打发闲暇,很是安逸,或许这就是世外桃源吧。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