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侗族鼓楼文化

侗族鼓楼文化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7-04-18

二、鼓楼文化的渊源思考

侗族鼓楼作为村寨公共活动和集会议事的中心,全寨的人在这里共同对村寨里的大事进行协商或进行公共娱乐活动,这种文化传统与我国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公共生活方式极为相似。考古发掘表明,西安半坡[1]、临潼姜寨、北首领遗址、甘肃的秦安大地湾和郑州大河村[2]等聚落遗址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因素。

陕西西安半坡占地3万平方米,整个村落呈不规则圆形,周围有一条宽、深各约5米~6米的大壕沟环绕。共发现房屋46座,可分成两部分,中间以较小的壕沟为界。每部分内都有一个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大房子周围分布着氏族成员的小房子。临潼姜寨遗址,在村内共发现比较完整的房子120座,这些房子分成5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小房子围绕大中型房子组成,房屋门都朝向中心广场。北首领的史前村落遗址也呈椭圆形排列,村中心是一个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的广场,广场周围发现了3组房屋,门都朝向中心广场。

这些聚落遗址的居住区,其房屋布局的特点是所有房屋都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中间一座大房子,周围分布有许多小房子,小房子的房门都朝向大房子,形成一个以广场和大房子为中心的封闭的聚落形式。大房子和中心广场是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场所,氏族成员在这里唱歌跳舞;当氏族遭遇侵扰时,氏族首领就会召集所有人来到这里商议。这种封闭的凝聚式的结构在中国几千年的建筑传统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这种形式一方面出于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结合起来的氏族社会的组织方式。但是当时的氏族首领并没有任何特权,他们与氏族成员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人与人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由此通过侗族鼓楼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氏族聚落文化比较后发现,二者极为相似,我们不难推断出,侗族的鼓楼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的精髓则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据史料记载,侗族源自古代百越族系,秦汉时是百越西区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至现在的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毗邻地区,尤以贵州分布最为广泛。这一历史事实在侗族大歌里也有反映。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岩寨八树村侗款《置事根》,就记载有蒙、龙、欧三姓侗族,先溯沉江上会同、贯宝等地。然后转至靖州飞山、古州八万,再沿渠水至通道临口太阳坪,最后散居今城步八树、长安坪、横坡等地。今绥宁县与通道侗族自治县毗连地方的侗族《款本》中,亦有“沉州出身,诚(后为靖)州立姓”;“三百好姓给汉人,六十坏姓给侗家”;“东方人来聚,西方人来往,来了不知姓……集拢做一团,同聚做一寨”的记载。侗族迁徙到的地方都处于深山的河谷或山腰,土地贫瘠,交通不利,对外比较闭塞,并且受到官府和匪盗的侵扰,生存环境条件较差,为了生存,需要人们团结一致,共同与自然和敌人作斗争。这种精神体现在建筑上,私人建筑以公共的建筑即鼓楼为中心分布,是安全和宗族的结合。侗族的这种建筑思想和形式与客家土楼建筑极为相似。客家是因为边疆部族的侵扰,从晋代开始至明清从中原不断迁徙到华南的汉族,与侗族一样,为了抵抗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生存的威胁,客家人建造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而圆形土楼最能体现客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的外形像蘑菇一样,一般有二至三圈组成,外圈一般高达10余米,分三到四层,有上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三、结 论

侗族鼓楼文化与侗族至今仍流行民俗活动“祭祖母”、“回娘家”一样,实质上是氏族社会文化的一种传统,经历了几千年而仍顽强地保存着。究其原因,一是传承侗族的民族意识及传统,二是与侗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的深山里,和外界文化交流较少,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有一定的关系。侗族鼓楼文化犹如氏族社会“大房子”文化的活化石,对我们研究氏族社会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M].文物出版社,1963.

[2]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3).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