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撒拉族古篱笆楼

撒拉族古篱笆楼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7-06
撒拉族古篱笆楼

2007年5月,省文化厅公布了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申报的“撒拉族古篱笆楼编造技艺”名列其中。这种古篱笆楼编造技艺,融合了藏、汉、回、土、保安等民族的建筑文化,是当时的居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石土资源,集结多民族建筑文化艺术,修建的撒拉族特有的民居,整体建造布局多样,门窗装修制作别趣,楼体二层檐石、扶栏、大门楣檐都有精美雕刻。堪称循化地区古建筑文化的代表。

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是木石土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树条笆桩编制而成,故得名篱笆楼,目前遗存的都是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篱笆楼,全面完整地包涵了其历史建筑艺术形体。

据21世纪初调查,保存下来的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主要位于循化县黄河岸边的清水乡孟达大庄村,这里紧邻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篱笆楼建筑布局多种多样,因地自由搭建,有横字式、拐角式、三合院式。

从元代起便广泛建造的撒拉族古篱笆楼制作简便,除木工技艺外,取材简单。古篱笆楼通常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篱笆木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减轻楼体重量,同时,墙体中间为空,冬暖夏凉、透气性强。房子的门窗和柱子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楼房,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减轻楼体重量,同时,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撒拉族的篱笆楼设计,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具特色。这一时期,撒拉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建房讲究牢固、美观、经济、变通,突出防风、防震、适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选用精良的松类木材。

篱笆楼建筑群,基本上保持了原建形制,保持了当地历史上撒拉族“当家子”“孔木散”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风貌,对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初,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这些古建筑。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的建筑形式和建材的不断出现,各个村庄兴起了拆旧建新的风潮,以致篱笆楼濒临绝迹。在孟达村,古篱笆楼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三户;而据循化县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县的古篱笆楼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百多座减少至14座,而元代时建造的古篱笆楼已无处可觅其踪影。历经几个世纪的拆建改修,尤其是人为拆除建筑群落的现象突出,使得古篱笆楼遭到了严重破坏。

篱笆楼经拆建改修,从20世纪60年代的100多户锐减到21世纪初的14户,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处14-19世纪(明清年间)的精华建筑被列入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复修保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为拆除建筑群落的现象突出,篱笆楼建筑濒临绝迹。撒拉族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的是房屋的实用及美观,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对于篱笆楼文物价值的认知和撒拉族文化的传承知之甚少,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将循化古篱笆楼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论证清楚,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去挖掘古篱笆楼编造技艺,寻找现存的活态的记忆,最大限度地复原或复活编造技艺,文化、文物等部门要形成合力,依靠各方力量,尽快制定具体的保护规划。若有可能,可以借鉴外地如云南古民居等的保护、发展经验,待时机成熟,应将循化古篱笆楼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之中。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