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惠州客家的节日习俗

惠州客家的节日习俗

作者:林丽华来源:网络2017-12-27 15:49:29

三、“补天穿”节

正月二十日为“补天穿”日,也是“补天穿”节。相传女娲补天后,尚余缝隙未补,群众每年便做“补天饼”帮女娲补天隙,以此避免夏季雨水过多造成水灾。当日,家家户户要做“补天饼”。祭拜时,将饼置露天或扔至屋顶,谓之“补天”,口中念念有词:“补天穿、补地裂、补是非、补口舌”,“补天穿、补锅漏”等等。

“补天饼”的制作:用米粉调成糊状煎成薄薄粉皮,中间放些事先调配好味道的萝卜丝、猪肉、腐竹等为馅料,卷一两下,然后用菜刀切成馒头形状);或者将粘米粉和糯米粉加水搅拌成糊状,舀进热锅煎成一个个软软的薄饼,有的将炒熟的芝麻、肉丝、虾米、萝卜丝、葱、蒜等作馅料,有的撒些白糖、捣碎的花生仁作馅料,然后卷成厚饼就能“补天饼”了。

四、二月二伯公生

二月初二伯公生,即土地伯公诞辰,也称二月社。民间认为二月初二日是“伯公开口日”,在伯公开口前,不能上山拜祖、不能耕种。伯公开口后,就可以祭祖耕种了。二月二又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有犄角,抬头时会将天捅破,成为天穿,因此就造成春天阴雨连绵不断。为了将被龙犄角捅破的天及时修复,所以人们就用面粉制成很大的圆形薄饼去补天。惠州部分客家农村以“三牲”、果品、米板祀奉土地伯公,祈求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合境平安。

高潭人在二月二这天圩街也做阿敕戏(木偶戏),有条件的要劏鸡杀鸭。惠城区河南岸米地村客家人每年的“伯公生”那天,都要集中,拜祭“伯公”、舞耍李家拳、文艺表演等,集中会餐。

五、清明节

三月清明节,又称思亲节,古人有“清明无客不思亲”之说。古诗人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扫墓,是客家民间传统,清明节是子孙后裔到祖墓坟前祀扫祭拜先人的日子,不少外出他乡或侨居国外的人都专程回家扫墓。本地人在清明时节祭拜先人时较隆重:分别以村、房、支、家为单位,虔备三牲酒礼,金、银纸、宝、烛,寄予哀思,祈先人在阴间有钱花,有物享用。

祭祖活动,时间各有不同,惠城、惠阳、博罗、惠东有大部分客家人在清明节期间祭祖,有部分客家人则在农历八月、九月期间祭祖,有的是“春秋二祭”,如有先人的遗骨要“牵起(即捡骨或“捡金”)”,在清明节进行。惠东稔山的客家如牛古墩、联丰、竹园等村就是有春秋二祭的。如高潭传统习惯的扫墓方式也是春秋二祭。传说高潭黄姓人的祖先在梅州居住时,拥有一块风水宝地龟形地。清明这天必定要来此祭拜。后来朝廷在“宝地”上建了知府,清明时人们只好来知府祭拜,搞得知府不得安宁,此事反映到朝廷,皇帝便派国师到梅州点地给黄姓人祭拜,并下令允许黄姓人春秋二祭,这种习俗就一直传下来,迁居高潭后传至现在。清明时节为本宗族远古先人扫墓,八月祭拜本家族上两代的先人或为近期逝去的先人“晒骨头”(也叫捡骨、捡金)。

有部分客家人风俗称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在大门挂上柳枝。最隆重热闹的是城内一些大姓氏族公尝的祭祖活动。名曰“春祭”。合族男丁老少在族耆率领下拜过祖坟,就在宗祠里摆开开筵席,俗称“食征尝”,最后各人领取公尝发给的“丁肉”和“拜山钱”回家。

清明拜山备三牲(金猪、全鱼、全鸡)、祭品(纸钱、白烛、香)、果品米糕、水果。有的做粗叶粄糕(粗麻叶加进米粉做成),所有男丁集中到祠堂及祖先坟堂祭拜扫墓。祭礼结束后,参加人员会随手在山边、路旁折小绿树枝、花草等带回,以示吉利添福。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