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文章列表
珞巴族诚实好客,钟情友谊。凡过往行人进入村寨,不分民族、男女和亲疏,均热诚相待,如同亲人。如遇婚娶大礼,过往行人可以得到贵宾接待,被邀参加婚宴;如遇猎队归来,过往行人可以平等参加分配,得到与氏族成员同
新疆人的主食是面条、馕和牛羊肉,他们的菜以酸辣口味为主,洋葱、番茄、辣椒、土豆用大蒜头等是常用的蔬菜配料,少不了孜然、辣椒粉、醋等调味料,所以新疆菜总是香喷喷、又酸又辣,特别开胃。总地来说,新疆各民族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
织土花铺盖,又称“打花铺盖”,土家语叫“西朗卡普”,是湘西、鄂西等地土家族妇女们擅长的一种手工技艺。早在2000多年前,湘西一带就有了“西朗卡普”。土家族妇女们用自己生产出来的家机布(古代称为“
土家族的傩堂戏,也称坛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在土家地区非常盛行。傩者既是驱逐除却之意,它既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又是一种包含有文学、舞蹈、音乐、雕刻、绘画及戏剧
土家人爱鸟如命,斗鸟也近乎西方人斗牛那样痴迷。 说起“斗鸟”,沅陵县火场、大合坪乡等地的土家乡亲津津乐道,满腹的“鸟经”,十天半月也念不完。他们养鸟,视若“亲亲宝贝”;他们斗鸟,演绎了独特的鸟文化。
维西纳西族姑娘头饰与丽江装束大致相同,但未婚姑娘喜欢用刻有花纹图案的圆形银片和彩色毛线装饰发辫和头部,显得别具一格。 而宁蒗纳西族妇女传统头饰更有特点,少女梳一条小辫,佩戴五彩缤纷的珠串,年满十三岁
纳西族男子的传统穿戴也大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 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
土家族是爱美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刺绣这门工艺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土家族姑娘,脚上的绣花鞋,绣花鞋垫,身上穿的花边衣,八幅罗裙,腰里系的花围裙,绣花荷包,头上扎的花头巾,哪里不是花花朵朵还有被
筚篥即觱篥。也称管,古代管乐器之一种,多用于军中。流行于我国北方。 它的管身是木制的,上面开有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管也分大、中、小三种,以及双管和加键管。大的管约33厘米长,
纳西族女子服饰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在丽江一带,穿的人数较多,分布较广。丽江纳西族女子留发编辫,顶头帕或戴帽子。一般内穿立领右衽上衣。衣为布纽扣、长袖、宽腰,前幅短,后幅长,用蓝色、白色等布料制作。外罩一
有关土家族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文献记载,但在这个时期及宋以前,所有文献都未专一谈及土家族的服饰。直到清代,土家族服饰才正式载入了文献。当土家族先民处于原始部落时代,还不懂得纺纱织布,只能自穿树叶
景颇民族服饰没有太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也有许多民族特色。 男饰 景颇族男子的服饰特点鲜明,一般多穿白色衬衫、缠白色包头。头巾不太长,但缠绕的比较宽,饰有五色绒球的头巾两端
赫哲族有着丰富的渔业生产知识,叉鱼技术尤为惊人。传说从前赫哲人中有一位叉鱼能手莫日根,为了使叉获的鱼皮完整,以便做成鱼皮衣,便不断改进叉鱼技术,以后不仅每叉必中,而且都能叉在鱼鳍(qí)上。于是留下了
作为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主要法器的萨满乐器,是赫哲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赫哲族的萨满鼓造型奇异,是萨满的象征和祭祀仪式的标志性乐器。萨满乐器形制的渔猎文化特色和乐器配置的多源化结构,构成了赫哲族萨满乐器的基
哈少,汉译“腰铃”。目前,民间已经没有赫哲语的称谓了。赫哲人在萨满仪式中使用腰铃的情况在俄国民族学者的著述[xvi]和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就有所记录。同江赫哲族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挂赫哲族萨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老爱幼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
与许多民族一样,赫哲族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规定了许多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禁忌。 该族笃信“万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观念,对山神、河神、树神等自然之神处处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灾祸。忌捕杀飞投住室的雀
赫哲是满语,意思是“东方的人们”,赫哲人生活在中国陆地的最东端,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祖祖辈辈都在三江流域的江湖河汊之间捕鱼。赫哲族的渔业文化可以说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最独特的,他们
今天门巴族已经进入广泛使用铁制农具的农耕时代,但狩猎文化仍与农耕文化并存,狩猎是门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墨脱天然绿色植物为各种飞禽走兽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森林中数不尽的飞禽走兽,为
刺藤球和荡秋千是高山族排湾人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刺藤球起源于“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 福的一项重要祭典,祭司长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将藤球高高抛出,一边牵引长索,一边高声唱出象征人寿 年丰、武功战绩
禁忌是带有宗教意义的禁规。它是人们慑于大自然的威力而采取的避祸远害的消极手段。高山族有许多关于狩猎、农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的恪守这些禁规,避免不可觉察的危险,特别是死
鄂伦春人为适应游猎生活特点的需要,用大兴安岭遍地皆是的桦树皮,制成了轻巧耐用的生活用具。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树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
在台湾民间信仰中,则将中坛元帅(在台湾民间信仰中,则将哪吒奉为神祇,俗称为三太子,统帅宫庙五营神兵的中坛,故又称为中坛元帅、中坛太子、哪吒元帅)奉为神祇,俗称为三太子。随移民进入台湾,成为台湾民
鄂温克族对自己民族的小乐器口弦的称呼。 “崩龙刻”为铁质,形似音叉,中间有一条薄片,靠口腔和手的颤动发出音响,可模拟各种鸟的叫声。
“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即成为对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舞是我国原始萨满教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其表演的场合
妇女的衣袍以布制为主,在农区衣袍要镶边衬里,穿长袍时外面罩长、短坎肩。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妇女穿连衣裙,衣领较大,加白、黑、红色领边。前面对襟。 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妇女冬夏都穿连衣裙、上身较窄,下身
鄂温克族能歌善舞,他们把唱歌称为“扎恩达勒”。这些歌曲曲调悠扬流畅,能够自由抒发情感,多在劳动、思念亲人、表现风俗礼仪时演唱。 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多用一个曲调,在不同的场合填上不同的词。鄂
云南省镇康县崩龙大寨和南伞的白岩一带的德昂族,至今流传着一种尊敬老人的传统习俗—贡饭。 贡饭,德昂语叫[喽蚌],一般在农历清明节后十天的傣历泼水节期间举行。 其具体过程是:每当节日到来之前,各户家
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
男子夏天常包头巾,或戴用桦树皮制成的帽子;冬天则戴皮帽。 基本的服装样式是穿右衽的立领长袍,配皮靴。在男子服饰中,束腰带是一种重要的礼节,不束腰带被认为是无礼的表现。
女子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地区的女子穿带披肩领的连衣裙,在前面开襟;有的地区的女袍采取收腰的造型,在腰间打褶,下摆则比较宽松;已婚女子的袍子在肩缝处打褶,形成泡泡袖的结构。 鄂温克女子的服饰
伊堪(篝火舞)--篝火舞又称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娱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引唱者高吭的歌声,大家共起舞。载歌载舞,男女均可参加。 最初,篝火舞只是夜晚人们牵手成圈围着燃烧的
女子穿宽松而多褶的连衣裙,色彩浓丽鲜艳,外罩紧身坎肩,配灯笼裤。青年女子穿精致的饰有图案的花靴。一般都留长辫,佩戴各种首饰和绣花精美的传统花帽。 女装种类 连衣花裙,开
桦树分白桦和黑桦两种,能剥皮做器皿的是白桦树。白桦树为多年生高大乔木,每年五月——六月是剥离桦树皮的最好季节。因为这个季节是白桦树的灌浆期,树皮与木质之间形成了水份缝隙,容易剥离。
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 妈祖是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无论大庄或小庄、山村或渔村、乡镇或市街、港口或内山,都可看到妈祖庙。有些妈祖庙甚且是跨乡镇或区域性的信仰中心。有些地方即使没有
景颇族的景颇、载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喜裹白色头。外出时必挂“简阳”和长刀,以示威武和尊严。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
景颇刀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 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 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 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 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
景颇族挎包多为毛织,大红做底,用绿、黄、黑等色织成菱形纹 龟背纹、波浪纹装饰。 挎包又分日常用和节庆用两种。 日常用的挎包一般是红包黑带,只在包面和垂带上略作装饰;节庆用
景颇族女子穿对襟或大襟短衣,多为黑色,配红色棉毛混纺的筒裙,束腰带,围藤、竹、草编制的腰箍,腿上套花护腿和藤圈。 少女戴红色头帕,喜庆日子里穿黑绒上衣,上面装饰有银泡、银甩或银币,戴
首页 上一页 [ 第58页/共70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