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锡伯族传统文化及文学

锡伯族传统文化及文学

作者:那泽轩来源:网络2016-12-19
锡伯族传统文化及文学

锡伯族自从加入满洲共同体的近400年中,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文学发展上,始终把在绰尔河流域生活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文化记录到如今,通过整理如下:

民国以前文学方面:的作品有散文《辉番卡伦来信》及史诗《离乡曲》等。《辉番卡伦来信》是书信体散文,原文为满文,长期以来,一直为伊犁锡伯族广泛传抄,并颂为珍品。作者姓何旰尔,名文克津,系锡伯营镶白旗(五牛录)人。《离乡曲》系史诗,原文为汉文,计120行。该诗用热情豪放的笔触讴歌了1764年一部分锡伯军民由东北西徙伊犁的壮举以及他们西迁后在西北屯垦戍边的情景。作者是锡济尔珲(字笔臣)是清末锡伯族中涌现的文人志士。

民间传说文学:苦歌,反映了锡伯族人民在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主要倾诉农民的重重苦难、妇女的悲惨遭遇,控诉封建地主、贪官污吏的残暴。如:《换穿衣》、《赋锐重》、《异乡梦》、《走天涯》、《凶手》、《抓兵》、《盼天亮》等。

锡伯族民间故事 、传说、谚语等也很丰富。民间故事中《章京和他的女婿》讽刺了吝啬贪财的岳父;《燕子》、《三兄弟》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德;《穷姑娘和富姑娘》斥责了贪婪和自私,教育人们要善良正直。而关于人参的许多传说则富于神奇幻想色彩。

叙事诗:《拉希罕图》是一部以锡伯族口语创作的自由体民间叙事长诗。它产生于伍克辛(即“披甲”)当中,内容反映西迁新疆后的军旅戍边生活。《喀什噶尔舞 春》,长1500多行,描述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和卓后裔张格尔的叛乱及锡伯族官兵在讨平叛乱、生擒张格尔的斗争中的英勇战绩。民间长诗《迁徙之歌》,以及关于守卫卡伦(即哨所)、台站和民族英雄图伯特带领民众开凿察布查尔大渠的种种传说,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锡伯族人民跋涉千里来到祖国西陲,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生活场景,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书面文学:锡伯族的书面文学也有较高的成就。写于1826年的《顿吉纳的诗》至今仍在人们中流传。作者顿吉纳是东北齐齐哈尔的锡伯人,19世纪初,从军随清政府调驻西陲的吉林军团,来到伊犁察布查尔见到骨肉同胞时,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抒情诗章。《辉番卡伦来信》也是19世纪的作品,这篇文笔精练,语言优美,内容深刻的书信体散文的作者,是察布查尔五牛录的锡伯人何耶尔·维克金。他18岁应征入伍,道光末年擢升为侍卫,咸丰初年去辉番卡伦换防一任。此文即在戍所时所作。作者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从察布查尔至辉番卡伦沿途的自然风貌、气象地理、风土人情,并对当地的水利建设、农业生产、人民生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和卫国戍边的神圣责任感。

翻译文学:锡伯族知识界多精通数种语文,文学翻译有良好的传统。不仅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独特贡献,也大大丰富了锡伯人民的精神生活。由于历代许多佚名译者和歌手的辛勤劳作,汉族的《三国志演义》 通过再创作,成了妇孺皆知的诗歌体《依兰古伦舞春》(即《三国之歌》)。其他如《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岳飞传》等均有锡伯文译本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学翻译有了很大进展。《阿Q正传》、《白毛女》等100多部现代文学作品和歌剧被译成锡伯文,近年来穆德克、仲浩、石英等还翻译了《红楼梦》、《水浒传》等巨著。另外,还有许多世界名著被译成锡伯文。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