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甘肃天祝土族服饰

甘肃天祝土族服饰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1-19
甘肃天祝土族服饰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源于马背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据考证,土族是吐谷浑的后裔,它从四世纪初在青海东南部地区繁衍生息,历史上长达青海吐谷浑王国就是他们所建立的,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之一,并对青海灿烂的远古文化、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在甘肃,土族也有一定的分布,而天祝土族最为人们称道。

土乡因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精美巧致的刺绣饰物而被美誉为“彩虹的故乡”。土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而青年妇女的“花袖袖”犹如彩虹作成的彩衣,就更加夺人眼球、光彩亮丽了。

青年妇女内穿花汗褟,衣领是两层到三层,下一层的比上一层大,每层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边,领边上镶水獭皮,衣领披肩。外穿小领大襟开叉长袍,袖子用红、黄、绿、白、黑五色布横拼而成(红色象征太阳,黄色象征五谷,绿色象征草木,白色象征奶汁,黑色象征土地。未婚姑娘和老年妇女不穿“花袖袖”),腰系两头绣有花草鸟蝶和云彩图案的彩色“达博”带。长袍外套一件黑色或紫色的斜大襟坎肩,其小襟上缀着绣花兜。下着黑、蓝色的宽腰裤、膝下套着类似裤腿的“贴弯”(未婚者着红色“贴弯”,已婚者着黑色“贴弯”),在“贴弯”靠膝盖的一头沿二指宽的一条白边,靠脚踝处沿一条蓝边。有的在长袍下穿一条弼红色褶裙(裙褶为双数),足穿简长一尺三寸的花鞋,鞋后缀一块称为“叶弯”的红布。

老年男女穿蓝、黑色大襟长袍,外套黑色平绒编织的腰带。穿蓝色或黑色的宽腰带,男子也系用毛线纺织的腰带。穿蓝色或黑色的宽腰大裆裤。足穿白袜,老年男子穿浅口布鞋,老年妇女穿长筒布鞋。冬天穿毛线袜。青壮年男子内穿小领斜襟白汗褟,汗褟领上绣花,袖口镶边,用白线沿边跳三针。胸前用彩色丝线绣四寸见方的“神仙子”图案,外穿小领大襟坎肩,腰系绣花“达博”带或者绿绸带子。下穿蓝色或黑色宽腰裤,足穿白布袜子、云子浅鞋。冬天则穿絮有羊毛的棉衣棉裤,也穿皮褂、褐褂、挂面子或白板子的长皮袄,脚穿毛线袜和“挖泥”皮鞋。

女孩子七八岁时,在二月二或清明节扎开耳朵眼,戴上丝线串的小珠子耳坠,梳一条辫子,辫根戴一块海螺片,辫梢系红头绳,坠着铜线或珠子。

已婚妇女戴上五下七或上七下九的长穗银耳坠,用几串五色珠子经胸前把两个耳坠连接起来,颈戴镶有珠玉和海螺片的项圈。

土语中称头饰为“扭达”,已婚妇女的头饰种类很多,其中“什格扭达”最为普遍。这种“扭达”是用芨芨扎成骨架,再糊成硬纸壳,正面贴上专用的金箔或银箔和五色布条,周围镶一圈一寸大小的云母片。紧贴额头处垂吊一道二寸长的红丝穗,背后整齐地密扎钢针,闪闪发光,佩戴时,先将两块长四寸、宽二寸的薄铁片(土语称“那言”)用丝线连起,卡在鬓间,将用黑牛尾毛或长头发做的半圆形垫子(土语称“苏吉尔格”)固定在脑后,戴上“扭达”后,扣上银制碗状的“向斗”,用银簪别住,背后挂一束棉绒绳子。

1938年后,青海军阀马步芳强迫土族妇女改换发饰,上述头饰已近乎失传,改为两条辫子,辫梢合于一条,垂于后背。夏季戴织锦镶边的“拉金锁”黑绒毡帽或宽边礼帽(戴礼帽的一般都在帽箍上插花),冬季戴狐皮圈圈帽。男子戴狐皮帽、羊羔皮帽。

妇女的手饰主要有金、银、铜戒指。几乎每个男子都有一套精致的烟具。烟袋多用香子(麝)皮缝成,长七八寸,宽三寸许,底部缀有细皮条穗,袋口拴着烟钎、烟钩,磕烟灰接火用的小铁碗、火镰。后也有用灯芯绒作的烟袋,乡上图案、花鸟,缀上丝质流苏。最讲究的是烟锅(也称烟瓶,土语叫“杭萨”),稍短于烟袋,由玛瑙烟嘴、乌木杆、青铜或黄铜的烟锅组成。烟嘴和烟锅之间套上镶有珊瑚、孔雀石的银对口就更讲究了。次一等的有玉烟嘴、瓷烟嘴、铁锅子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