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客家正月初六民俗:挹肥拜紫姑

客家正月初六民俗:挹肥拜紫姑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12-05

紫姑神信仰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至明清不衰。南北朝宋朝刘敬叔《异苑》载曰:“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嫉,死于正月十五夜。后人作其形,祭之曰:‘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捉者觉动,是神来矣。以占众事。胥,婿名也。曹夫,大妇也。”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十引《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载曰:“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清黄斐默《集说诠真》:“今俗每届上元节,居民妇女迎请厕神。其法:概于前一日取粪箕一具,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支插箕口,供坑厕侧。另设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

人们原来一般在正月十五祭祀厕神,明代开始多提前到正月初十。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载:“十日邀厕姑问吉凶。”嘉靖浙江《宁波府志》载:“正月上旬之夜,女子邀天仙或厕姑问吉凶。”弘治《上海志》载:“上旬之暮,女子邀厕姑问吉凶,男子不得至。”

清代广西贺州客家多在正月十三“拜紫姑”。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进士广西贺州客家人张培仁在他的笔记中详细描绘了幼年时亲历“拜紫姑”的一幕,使今人得见这幅神秘的客家民俗画。也许,那请与紫姑同行的尼姑却正是张氏“拜紫姑”占卜游戏中的紫仙姑扮演者。

余少时见姊妹等为卜紫姑之戏。法用一箕,覆以裹头绉纱,俗谓包头者,绕箕插花,乩边树一“薯”,两婢扶之,向房角设为问答曰:“姑娘在家否?”曰:“在家。”“梳洗否?”曰:“梳洗矣。”“易衣否?”曰:“易衣矣。”曰:“请升舆。”即扶置乩上,两人承以拳曰:“到则俯仰者三”。以此问休咎,均随所问,乩动应之。余问:“能书否?能书则三动。”箕果三动,随易沙盘,随一诗云:蓬莱宴罢几何时,万里遥空月上迟,剧喜归来春事好,不曾辜负试灯期。因问为仙为鬼。判曰:“余姓尤名熙凤,明万历时孀归,年三十二,溺新方桥下,冥王怜我无辜,不加罪责,不付轮回,游行自如二百年,已成鬼仙,知诸君风雅,愿就茗谈。”此时乃正月十三也。明日系会期,问得会者何人。曰:“赵馥轩。”次日,赵果得彩。其他小吉凶,隔素问之,无不应验,此后欲请,但炷香佛堂前祷之即至。余兄弟相与酬和极多,惜年久不能记忆。庚午岁,大兄将赴北闱,乩判曰:“且就南闱。”问中乎,曰:“中。”问名次前后,曰:“四十六名。”果于是科获隽。名数皆符,益神之。后长生庵一尼至,向之稽首,乩判曰:“合与有缘,汝能谨事我,当福汝。”尼再拜请同行,遂去。此后再请不复至。

客家人对紫姑神的崇拜主要集中在七月初七“七夕节”,江西于都客家有“拜七姑”习俗,梅州五华、大埔、兴宁等地客家则有“拜月华”、“闹七姑”风俗。

正月初六客家人挹肥之后拜祭紫姑有三重寓意:其一,祈祷丰年;其二,感谢神恩;其三,问卜吉凶。世世代代稻作经营的客家人,每一天都企盼着能够风调雨顺,一份耕耘必有一份丰厚的回报,以致丰衣足食,岁岁吉祥,年年和美。客家人认为自己的勤劳是应份的,所得来的丰收并非就是自己劳作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上天、土地、众神对自己的眷顾和恩惠。作为农业神系之一的厕神紫姑,不时地被客家人崇信着、膜拜着,不在于紫姑神有多大的能耐,而在于她实实在在地为客家人的丰收奠定了肥料之类的坚实物质基础,在于她有求必应的大度、有问必答的亲切。

清理或清洁完厕所等卫生场所后,客家妇女就会在该场所的门前点亮红蜡烛或茶油灯,焚烧线香敬拜,在门楣或门框上粘贴红纸表示吉庆。

紫姑作为庶物崇拜的神灵,基本上只有客家女性虔诚信仰,客家男子并不祭拜。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