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客家风俗:寻乌民俗“迎故事”

客家风俗:寻乌民俗“迎故事”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11-30
客家风俗:寻乌民俗“迎故事”

寻乌,地处赣南,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县,自古就是赣、粤、闽三省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的咽喉要地,是客家聚居地,被称为“客家桃源”。寻乌客家人在这里创造了乡土情结浓厚、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迎故事”最具代表性。

“迎故事”是一种融服饰、造型、表演等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是寻乌县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动。所谓“迎故事”,即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进行人物造型。以2个以上的小孩化装成某出戏中的人物,固定在特制的木架上,即故事棚。故事棚为船状木架,用花布、彩布、花环装饰起来,周边缀以密密麻麻的五彩小灯,内铺木板。故事棚由青壮年抬着游乐,由于阵容强大,节目丰富,表演精彩,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寻乌“迎故事”中常见的有“唐僧取经”、“白蛇传”、“魁星点灯”、“桃园结义”、“八仙过海”等等。今天,这一活动又有新的创新发展,在传统基础上加进了一些现代人物造型及科学成分,如“火箭上天”等,深受群众欢迎。

1949年前,县城及澄江、晨光、菖莆、留车、南桥几个大圩镇和长举、车头等一些大村庄均举办这项活动。

据考查,古时“迎故事”活动只在当地群众赶庙会时才举行。留车为八月初二,澄江为八月初二、十二。县城五月十一为上当,五月二十七为下当。上当仅于南门一带的几个自然村为“关圣帝君”而举行,下当是属全县性的“城隍”生日。现在活动的时间有所改变,除了按以往的庙会期间举行“迎故事”活动外,发展到逢重大节日也举行。

每次举行“迎故事”活动时,人们抬着故事棚游行乡间,进行展演,何等壮观,远近居民呼亲唤友,成群结队,蜂拥而至。“迎故事”之所以魅力四射,光彩照人,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之外,还在于精美的服装、道具和锣鼓管弦的配合,随行伴奏,增添了无限韵味,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气氛。

人们通过这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美好的心愿。

“迎故事”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总结出来的一项客家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自成一体,在寻乌当地广泛流行,久盛不衰,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章。

“迎故事”是客家地区的特殊称谓,所谓“迎”为客家话的音译(音同“娘”),本为“抬”“举”的意思,因此“迎故事”也即“抬故事”。

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寻乌县南桥镇(原地名“牛斗光”)一带居住着陈、刘、程、曹、谢、曾六姓客家人,俗称“六排村”,因地广人稀、常遭山匪草寇掳掠,为加强客家人的团结、共护家园,他们歃血为盟,建造“五显帝、汉帝”两庙,为誓永结友好,商定在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二十八日的“五显菩萨”诞辰祭拜日,由六姓公堂族人进庙上香求神保佑,共同举办请神“迎故事”活动,以此增进各姓团结互助,警示外人不敢侵犯。

农历九月二十七日是习俗的“闹埸日”,这天扎制故事轿,晚上开始由民间戏班、锣班演两天戏给神灵、村民看,以感谢神灵对这方土地和百姓的保护。

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即为“请神、迎故事、安神日”,在各族长的带领下,在五显帝、观音、汉帝庙前,上香、施礼、祭拜、祷告颂文、授尺戴印(印是权利的象征,尺是公平的象征,意在警示子孙后代出仕为官后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把握好尺度分寸,量(良)心做人做事,公平公正的为民服务),然后演奏汉调曲乐“烧香调、绕坛曲、下山调”等宗教音乐恭请神灵离宫出行,到村口与故事队伍汇合,开始了活动中最精彩的“迎故事”的巡游展演。

巡游队伍通常由各村挑选出来6-8岁的孩童扮演的精美故事人物造型(被挑选出来的孩子视为有福气、有出息,会得到神灵的保佑)抬轿队、灯笼队、祥龙、瑞狮、船灯、民乐、花棍、锣鼓队、采茶舞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团队组成,长长的队伍合着音乐、踩着鼓点沿街道巡游展演,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传播教化村民们要遵行“忠、孝、礼、仁、义、和”等处世为人之道。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敞开大门,燃放鞭炮,迎财接福、祈佑平安、家运昌盛!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