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敦煌过年习俗

敦煌过年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5-16
敦煌过年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称“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开始、四季的开始、12个月的开始,所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北宋王安石的诗《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正月初一,鸡鸣而起,于庭前放爆竹,驱除疫鬼。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相传在这天,各家的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家一年里的大小事情,玉皇大帝据此来安排各家第二年的吉凶福祸,因此各家在为灶神送行时,都要虔诚祭祀。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灶干粮、灶汤等。灶汤是小米熬成的,据说它可以糊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多说好话,民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俗语。

扫尘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大年三十,民间在这段时间有一个重要的乡俗和讲究是“扫房”。扫房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从里到外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把自家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扫除结束后,就开始张罗置办各种年货。农村开始杀猪宰羊或买鸡、鱼、肉以及各种蔬菜,并选买水果、花糖、瓜子等小吃接待亲友和自食。还要添置新衣服,尤其是小孩子都要穿新衣服过年才高兴。大年三十以前,男必理发,女必“挽面”(剪发美容)。同时,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能吃到正月十五以后的糖酥饼、馒头、花卷,油饼等,以备过年之用。

大年三十团聚日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也称“除夕”,俗称“大年三十”。这是整个过年的开始,出门在外的家人都尽可能赶回家团聚。下午,孩子们在玩耍嬉戏的时候,正是大人们忙碌的时候。男人们在家里的每个门上贴春联、门神,牛圈里贴上“槽头兴旺”,大门前的树木、柴垛上都要张贴“出门见喜”“生财有望”的大红条幅;主妇们则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一般都在太阳落山时准备好,在天色刚刚放暗时,首先要“请神”(祭祖宗)。全家人带上纸钱、烟酒、茶和各种菜肴、吃食等到家门外干净的空地上烧纸、叩头,恭请祖宗回家过年。纸烧完回家以后,在祖宗的牌位前放上供品,然后焚香跪拜。请祖宗用餐,尔后,全家人才正式用餐。这充分表现出敦煌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年夜饭

敬奉过祖先后,才能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请神”之后,全家人共吃团圆饭。这顿饭可以说是这个家庭一年间最丰盛的一桌饭,除了备有各种肉、菜、酒类之外,还必需要有“碱面”——也就是“臊子面”。当晚,农家厨柜都要填放一点年馒头,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当午夜交正子后(也就是现在说的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刻,大人和孩子们纷纷走出家门燃放鞭炮,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待鞭炮燃放之后,全家人还要准备一些丰盛的晚餐,所有人都要吃饱喝足,这叫“装仓”,寓意来年有个好收成,人人不饿肚子。这时,装仓和守岁就同步进行了。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在过去,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话家常;现在,人们要么喝酒,要么相聚打牌娱乐,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食俗

正月初一,天蒙蒙亮就要起床,不能睡懒觉。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先人”敬香,接着放鞭炮,之后就是吃饺子。饺子是大年三十晚上包好的,要早吃,寓意新的一年人勤地富。初一早上吃饺子,是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即带有“招财进宝”的含义。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大年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俗称人七日)。人七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长面,又叫“拉魂面”,预示着人人都能健康长寿。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吃元宵。“汤圆”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