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海口节日习俗

海口节日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7-05
海口节日习俗

一、春节

海口人称春节为“过年”或‘‘做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大搞卫生起,到一月十五日元宵止,历时22天,都属过年期。其中从十二月三十日吃“团年饭”(俗称“围炉”)起至初三夜止,叫“大年”,十五日元宵叫“小年”或“年仔”。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各家各户都用新扫把或竹枝将房屋内外上下全面打扫,清洁桌椅、床铺、被子、蚊帐等,换香炉,夜晚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有的是日修灶、粉刷墙壁。

除夕贴对联、年画和“利市”红纸,男女老少洗澡后换上新衣服。下午各家以“三牲”或“五牲”祭祀祖先,供毕,全家吃团圆饭。入夜灯火通明,.直至初四天亮,此称“发灯”,取“发财添丁”之意。三十夜,不少人还要“守岁”,终夜不眠,直待到初一大年降临之时,争先燃放人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由晚辈向长辈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大年初一,全日都“吃斋”,寄有“清净洁白”之意。是日禁忌很多,不挑水,不扫地,即使爆竹碎纸盈庭,果皮纸屑满地,也不能扫除。不相骂,忌无意打碎碗碟、器皿;忌女人串门(怕添“女”不添,“丁”)。逢人都讲吉利话,甚至婴儿拉屎在母亲的裤子上,也只能说“有食有使”(海南话“使”与“屎”同音,双关语“有钱花”)。

初一至初四日,亲戚朋友相互拜年,问候请安。多数家庭都备有水果、糖仔、饼干等,作待客用,还有意买捆甘蔗和一些柑、桔等甜果,取“家庭甜蜜”之意。

初二是出嫁的女子带丈夫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女婿上门拜年时,岳父母设宴招待,并用红纸包糖果、甜馍等食物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是大年的最后一天,有做甜馍的,有煮甜糯米干饭的。是日吃甜食,图个一年甜到底。此外,春节期间活动很多。初五土生日,以三牲祭祀土神。此日不耕地,不动土,不扫地,以免惊动土神;初七人生日,上午以三牲祭拜先辈在天之灵,望其在阴间保佑子孙平安。是日,不干重体力劳动,家家吃粉丝、面条,寓意人生“福寿绵长”之意。初九天生日,即天皇玉帝的诞期,海口俗称“老爸生日”。是日凌晨一点钟左右,以清茶、素果祭奉天皇,当天全家吃素,以示对玉帝的敬仰。

解放后,民间贺年习俗基本不变,封建迷信内容有所减少。机关团体组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以及茶话会等欢度节日。党、政领导人还在春节期间向英雄模范、烈军属、困难户和老干部、老工人和老教师以及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进行慰问。80年代末至90年代,出现以电话、贺年卡拜年等新风尚。

二、元宵节

农历元月十四至十六日为元宵节,其中十五日最为热闹。解放前,全市大摆花灯,亦称“灯节”。花灯有纱灯、丝灯、纸灯、鱼灯、龙灯、宫灯等。其中以传统的“走马灯”最为精彩,公庙祠堂都必吊挂一盏。有买的,也有自制的。“走马灯’’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技艺巧妙,由于灯堂中有“骑马”、“撑油梨伞”、·“放铳”、“打锣”的模型图像,当点燃花灯里的油灯,就产生热气,驱转纸灯,图像栩栩如生。“走马灯”的内壁,还绘有各色各样的戏剧人物,或梅兰菊竹、诗词名句。元宵节日,庙中香烛、花灯、结彩,由上年春节以来生男丁家捐资筹办,由出生最早的第一号男丁(俗称丁酒头)家长牵头负责。每丁制作土灯一盏,置于庙中,人们一看灯数,可悉全村一年所生男丁之数。

元宵之夜,灯月交辉,人人提灯。灯满街,人如潮。有演戏、灯展、故事会、舞龙、舞狮、踩高跷、打扮故事人物游街等活动,锣鼓喧天,欢声达旦。元宵节,民间还有祭祀祖先和吃汤圆的习俗。

解放后,海口元宵灯会渐废,80年代初,府城镇恢复元宵灯会。换香(1986年改换花)活动,海口市青年男女多往府城镇参与或观看换花,市内几乎不举行传统民间活动。

三、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海口人祭祖叫“做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的称“己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的称“众祖”。家家户户均备好金银宝烛、炮竹、冥衣、冥币和三牲供品到先人坟墓拜祭。

祭“己祖”,是先在家中“神位”前排好“三牲”、茶至饭,烧香点烛,排好祭品,人人跪拜。后到先人坟墓清除杂草、添土。然后,把所备好的干饭、鸡、猪羊肉和白酒供排在墓碑前,烧香点烛,祷告先人保佑,扶持子孙发家致富,平安幸福。

祭“众祖”与“己祖”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凡同姓氏的宗族都参加,人数多,规模大,有的上千人。祭品规格高、数量多,非常隆重、热闹。解放后,民间祭扫墓坟习俗基本不变。1966~1976年,祭祖活动骤然减少。80年代开始恢复,祭品不断变化,除银宝香烛外,还有纸制小轿车、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等。清明节期间,中小学校多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端午节

端午节,海口郊区有包粽子的传统习俗。粽子用糯米加馅包成,有肉粽、猪蹄粽、叉烧粽、腊肠粽、蛋黄粽等。

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插艾叶、菖蒲,门槛上洒点雄黄酒,借以“驱鬼”、“避邪”。午间民众多到大海、江河洗澡,俗称“洗龙水”,以图吉利平安。海甸、白沙等村在海甸溪开展赛龙舟活动。晚间,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均在家洗“艾水”(即艾叶煮水)净身,以驱风健体。

解放后,端午节封建迷信色彩已淡化,吃粽子、“洗龙水”、赛龙舟的习俗犹存。

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海口民间称之为“七月半”,也称“鬼节”。民间从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止,禁忌很多,如不能理发、裁购新衣服,更不能造宅、搬迁新居或结婚等。解放前,每逢过节,海口商人和一些居民捐募钱财,请道士、和尚和尼姑在美舍河旁(今市七中,后移至居仁坊)搭台设坛,升挂道旗,念经做法,赈济死鬼亡魂。·十五日黄昏时,家家户户均在自家庭院围插香火,摆好猪肉、鸡、鸭蛋和酒水,烧金银香烛、纸衣服和阴府纸钱等,布施鬼魂。尚有部分居民还到市郊外烧香点烛,摆酒肉,布施野鬼,求送野鬼归阴府,保民平安。解放后,民间仍沿袭旧时习俗。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小孩以饼祭月。节前,亲朋互访,常以月饼相送。节日祭祖,吃团圆餐。晚上小孩用竹盘盛大饼,饼中插香,拜月赏月,听老人讲“玉兔嫦娥”、“广寒桂树”的故事;或者装扮月娘演戏。此俗解放后60年代废除。

七、冬至节

海口居民冬至祭祖,供品一定要有“甜丸”、糕点;部分居民扫墓,与清明相同。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