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的“角黍”与其他
在邢台各县市区的地方志书对端午节都有记录,邢台明清时称“端阳节”,民间称之为“五月单五”,这一日有吃棕子的习俗。
粽子南方以馅料咸味为主,馅料丰富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等。北方粽子以甜味为主。
邢台称棕子为“角黍”,而且在此后特别注明,俗称为棕子。古代诗人有这样的句子:“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诗中的“香黍”就是“角黍”。志书中我区巨鹿县的明清时期,在五月五这一天,“男女皆佩艾叶,复用苇叶裹枣、黍为棕,亦曰“角黍”。
我们知道现代的棕子都是以江米作为馅的主料,在冀南地区自先秦时期就开始是以“黍”为主要作物产区,黍是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种植史已达7000多年,在邯郸的磁山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大量炭化的黍就是一明证。
黍,《说文解字》中说:“黍,禾属而黏者也。”在冀南地区特指为黄米,其粒大于小米,其性粘,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黍亦称为“稷”,中医对黍有医病的功效认识,说味甘,性寒,无毒,补中益气,可以治疗咳嗽哮喘、霍乱,止泄痢,除热,止烦渴等。
以黍为主料加入大枣增加了棕子的口感,尤其是以冷水镇之后更为爽口,加之角黍外的苇叶更加清香,形成端午节冀南地区特色,这也是与南方的棕子所不同的地方。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也是冀南地区的端午节习俗。插柳是北方的端午一大活动,这项活动一和避暑有关,同时和人们对生殖有关,古人对柳树有很深的认识,是因柳易活,种植容易,故古人将柳与生殖关联起来,以喻子孙繁育,而从另一角度又体现了人们对“五月单五”端午节不祥日子的忌讳。
除以上外,在端午节这一天冀南地区的太行山还有祭山神的习俗。而在唐代北方的邢州,这一天又是伏天的“中伏”,正值邢州各个酒坊开始制曲日子,为此唐人元稹在《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一诗中有“七月调神曲,三春酿绿醽。雕镌制玉盏,烘透内丘瓶”的句子,来称赞邢州酒曲的酿造和内丘邢瓷的精美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