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会的龙坛设在村里龙鼎山最高的地方。人们认为,越高的地方,离上天越近。天上的神仙就会听到人们在凡间的祈求及愿望。
首先是巫师要请神,将庙里的神请至山顶。此时的巫师一直是龙神附体,人们所有的愿望和祈求都能通过巫师所替代的龙来完成。巫师在完成祭祀法事的过程中,替龙王接受了人们的祈求和愿望,将这些传达给了上苍,并把象征着丰收的谷物洒向大地,意喻来年的五谷丰收。只见巫师唱出:
龙王龙爷在上听,赤诚弟子跪拜请。
今日天定蜇龙动,明日抬头腾天空。
黎民百姓来奉请,二月圪垯上龙鼎。
呼风唤雨显神灵,风调雨顺由你定。
五谷丰登救万民,浩气长存日月新。
巫师与十三个神仙的替身将神灵请到山顶的时候,山顶顿时火光雷动,万炮齐鸣。
当神幡在山顶上升起的时候,喻示着招集天空中所有的神仙前往龙鼎山助龙兴雨。
石湾,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镇,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南部地区,黄河支流大理河经流全镇。当大理河的河水流汇入了黄河的时候,石湾这个有着金山寨子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地方,像黄河的千万条支流一样,汇入了黄河流域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里的二月二龙抬头“公鸡会” 也称公祭会,是黄河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这是石湾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崇拜龙图腾的一种体现。公鸡会的目的是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龙,源于远古人们对河流文化的图腾崇拜,是经过人们的想象造出来的非现实神兽,这种神物被人们赋予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功能,代表着神圣和祥瑞。在北方,人们认为龙王住在深海,职能是兴云布雨。
民间相传二月二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也是由姜子牙赐封的十三位神仙陪同龙王一起到人间祈福降雨的日子。因此,每年公鸡会都会选出十三位年轻力壮的男子扮演十三位神仙,十三位神仙在人间的替身有不同的脸谱。从上妆的那时刻起,他们必须时刻陪伴在龙王左右。十三位神仙的替身化妆时不能见到阳光,白天庙里的窗户上必须蒙上红布,人们认为神仙和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只是下凡后才能在同一世界。
公鸡代表着一种阳刚之气,用鸡血来做辟邪之用。喝鸡血酒吃公鸡肉,成为了公鸡会人与神共享生活的传统。在陕北,人们一直认为神和人在宗教或传统的节日里生活在一个空间。久而久之,祭龙神的公祭会就叫成了今天的公鸡会。
二月初一傍晚,石湾各村的人们把柴和煤炭抬上周围的山顶,堆成大大小小的火塔。到晚上八时,巫师击鼓下令,龙鼎山点起火塔,其它所有山顶一起响应。顿时,石湾上空灯火通明,这就是二月二公鸡会的烧山仪式。意为人们在向上天昭示,人间已开始了烧山开耕,希望上天有降春雨,滋润万物。
村里领头的人称为社头。公鸡会从开始到结束,社头每个一个环节都要请示巫师,一切都是在龙庙的旨意下进行的。
巫师祈祷,说唱着:
二月二龙抬头,龙鼎山上祭龙君,保我石湾众黎民。
四季平安风雨顺,五谷丰登显神灵。
公祭大会报神恩,香纸灯火缸天红。
祭天祭地祭龙君,天时地利人共和。
赤诚弟子一片心,可见日月表忠诚。
万民祈祷天感动,愿盼日月顺民心。
按传统规矩,不能出门上龙鼎山的女人们,在家里用纸剪出龙、公鸡以及福字图案,贴在家里墙上和窗户上,象征神龙保佑,这个仪式人们称为贴窑花吊子。
入夜时分,各家各户门前都挂吊子,并且燃放柴火或垒火塔塔。各家都准备公鸡和黄白纸备打“龙眼纸”,以防冰雹等自然灾害降临。
为了等待鸡鸣进入二月二,村里人彻夜不眠。有说古朝的,有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的,有赌博、闹秧歌的,还有耍山跳神的。鸡鸣前,设祭坛,在磨扇(白虎)上放碾夹子(青龙),是青龙对白虎,碾夹子眼要与磨眼相对通,上面铺好备打的肚兜和黄白纸。碾夹子上拴几只公鸡,待公鸡扇翅欲鸣时用纸钉准备打龙眼纸。当公鸡开始鸣叫第一声的时候,表示进入二月二这一天,急忙打下纸钉,则龙眼纸打制成功。据说,把这天的龙眼纸装在身上,能一年无病无灾。
举行完打龙眼纸仪式后,将公鸡蒸煮烧烤,大家共同会餐“百鸡宴”。
天亮时分,祭奠完龙王后,要将抬头的龙送回龙王庙,称为“引龙回”。巫师会对着龙王神位吟唱祈祷词:
龙王老爷在上听,和风细雨你已定。
百姓盼个好年景,粮食满仓五谷丰。
请您回宫入庙门,天地人和全顺心。
将神送回龙宫后,祭祀仪式完成。
石湾公鸡会千百年来能一直延续下来,除了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陕北当地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所致。在自给自足的农业年代,农民靠天吃饭的生存方式是活命的惟一选择。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公鸡会”活动淡化了初衷的祈求,更多的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怀念与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