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及堂号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及堂号

作者:张柳青来源:网络2020-04-03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及堂号

姓氏是每个家族的符号,以血缘宗亲的特殊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起到独特作用。千百年来,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或官职升调等原因而举家南迁,成百上千的姓氏族人在梅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和于一统,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慎重对待传统文化;追远,是追忆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探寻客家姓氏渊源,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客家先民迁徙的大体过程,以及客家文化形成的踪迹。在国家强调要重视“家教家风”的今天,探寻姓氏渊源,挖掘客家各姓氏的家风家训,可以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追寻梅州姓氏发展的步伐,既是对客家文化的一次追溯和重新认识,也将有利于新时期客家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客家移民源自中原汉族,姓氏是其追本溯源,寻求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据梅州客家联谊会办公室和梅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纂的《客家姓氏渊源》显示,梅州客家姓氏,不完全统计约有180多个,各姓大多编有族谱或家谱。客家有许多姓氏族人为中原士族或名人的后裔,其族谱、堂号、堂联中记载了先人的业绩和家庭历史。追寻客家人的姓氏族谱,可以再现客家人迁徙的轨迹、梅州发展的历史以及客家文化形成的踪迹。

未有梅州城

先有杨古卜

2018年5月初,由梅县区南口镇车陂村闲置古民居“慎轩楼”改造而成的客家姓氏文化大观园——南源世第,正式对外开放。南源世第是中西风格并存的新式围龙屋,始建于民国,是客侨民居的代表之作。

走进南源世第,屋檐、门楣上的木雕,展示了客家人精湛的雕刻技艺;墙壁上留存着的彩色壁画,每幅都讲述一个故事,阐述一个道理,彰显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和家风家训的传承。在这些古朴的客家建筑之间,挂着写有程、杨、古、卜等姓氏的红灯笼,屋子里的89间房里,展示了客家各姓氏的起源、堂联堂号、家风家训、姓氏名人等。

千百年来,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徙,成百上千的姓氏族人从中原迁到南方。在迁徙过程中,为共同抵御外敌,共同面对艰难险阻,时常协同整个家族一同南迁。在这个过程中,宗族的文化从中原一路传承。因此研究客家的姓氏起源需追溯到中原的姓氏文化。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自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现已无法考究姓氏从何时缘起,根据从古流传的故事,中华姓氏如从黄帝赐给其儿子12个姓算起,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如从伏羲氏风姓算起,就至少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即中华姓氏自原始公社时期就有了。

“姓氏是中国人重要的文化符号,背后积淀了深厚的集体历史记忆,表达了民众对祖先来源的文化认同。”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根据文献记载,梅州始称“程乡”,此名因程姓先民程旼而得。“程旼被称为客家人文始祖,程氏家族是梅州最早的家族之一。”

程旼生于东晋末年,是仅次于秦代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之贤。1600年前,程旼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扎根,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传授先进耕作技术,带头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其德行获得南齐高帝肖道成仰慕,于是肖道成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而今坝头镇与程氏族人有关的村庄有两个,一个是程西村,一个是程北村,但这两个村的程氏族人已经很少了。

杨氏、古氏、卜氏也是较早从中原迁到梅州的客家姓氏族人。客家民谣里有言:“未有梅州城,先有杨古卜”。“庐陵杨氏”始祖杨辂的第五个儿子杨耸,1000多年前,进士及第,官至都御史、朝议大夫、潮阳(今广东潮安县)太守。由都御史转任潮阳刺史后,工作之余,游览山水,见梅州山清水秀,便筑室于梅州水南里,是“梅州杨氏”始祖。

梅州古氏开基祖古延绶同样因为梅州的秀丽山水而选择定居于此。《古氏族谱》记载,古延绶生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任信安县令,告老致仕,游梅州,见山水秀丽,人物淳雅,乐而居焉,广置产业。梅州是客家古氏的大本营,当前全球20多个国家的古氏宗亲,有70%以上的根源在梅州。

家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根基

各姓氏客家族人在梅州定居后,修缮祠堂、修订族谱、制定家族法规成为了首要任务。肖文评介绍,客家家族文化成熟于清朝初年。“梅州地方文化是在家族文化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后,才逐渐兴起的。在清朝初年,家族文化成熟之时,梅州的学校、文教、科举等才刚刚形成,随着家族文化不断兴盛,清朝中期,梅州每个村都有秀才、文人,文教兴盛、崇文重教观念兴起。”肖文评说,家族文化通过堂号、堂联、族谱得以传承,而家族文化是梅州客家文化的根基。

走在梅州乡村里,总能发现历史悠久的老祠堂上挂着专门的名号,如“陇西堂”“颍川堂”“渤海堂”等,这些名号是各姓氏的堂号,而每个堂号是这个姓氏起源、名人、族地的代名词。“堂号有两种类型,一是地望堂号,即以姓氏的发祥地郡号为堂号如‘颍川堂’是陈、钟、冯、赖、韩氏的堂号,代表着这些姓氏家族祖地为河南颍川地域,且是当地的望族。二是掌故堂号,即以祖先的功名、道德文章为堂号,兴宁刘氏的堂号为“爱敬堂”,因为客属刘氏开基始祖刘开七受到当地居民的敬爱。”肖文评介绍,爱敬堂刘氏已成为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庞大、最具开拓精神的宗族。

“凫游家池水,化鹤归辽乡”“钜野振家声,续署乌罗,文学渊源东鲁重;杭川为牧守,疆开太古,风规道理西河传”“绛帐家声远,铜标世泽长”以上三幅堂联分别代表着客家姓氏丁、卜、马。堂联是以楹联的形式对家族堂号的补充说明,亦称祠联,一般悬挂于家族祠堂。

堂号堂联以最为简单的文字记述了姓氏的起源、文化和家风,而族谱则是家族文化的具象化。客家族谱不仅是一个族群的家族记载,也是客家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保留着堂号堂联,反映出客家人对中原文化深深的认同与依恋。”肖文评说。

客家族谱因各家各族有不同的主张和建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但内容主要有四条:一是记载了家族迁徙,记录本族迁徙的时间、地点以及辗转行程的路线、奔波流离的苦难情景等;二是记载了家族人员,男性子孙入谱,并对本族较有影响的人士事迹进行简略记载;三是记载了本族的家训家风,对子孙后代进行行为道德的约束;四是记录当地重要事件,包括家族的兴衰、社会变革、家族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等。

梅州文教先驱安国公的后代,梅州侯氏的族谱里详细记载了安国公等侯氏历代名人,在推动梅州文教、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贡献。族谱里涉及到梅州历史发展进程中多个重大事件,并在相关事件旁附录地方县志、州治等文献互相映照。

连贯各姓氏族谱,不仅能拼凑出客家人的迁徙路线图,还能得出客家文化的根源。“族谱就是客家人的‘百科全书’。翻开客家族谱可研究出内中包涵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地名学、建筑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及地方资料,均是十分珍贵的客家文化精华。”肖文评说。

探究姓氏文化传承客家家风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不仅反映出了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的多少无奈与辛酸,也表达出了客家人在长期生活中崇拜祖先和坚守精神家园的意志与毅力。客家先人不愿丢弃的“祖宗言”形成了客家的家训家风,它是客家人的精神支柱和灵魂。

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和繁盛起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要,是每个家庭成员踏入社会前接受道德教育的基础。客家族谱在开篇点名家训的重要性。梅县区雁洋镇叶氏族谱开篇这样写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上、和睦乡里、各安生理、无作非为、早完课税、择配婚姻、敬慎祭扫。这“叶氏九条”是叶氏祖先们世代经验所得,告诫族人要爱国、爱家,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孝敬长辈的人。

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遭遇的困难重重,形成集群抗外的传统,因而与其他民系族谱不同,客家族谱具有较强的族群特色与地方特色。如客家人特别重视爱国爱族、勤俭持家、读书入仕等,都会在族谱中以家规家训的形式得以记载,反映了客家人的价值观。

客家传统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在各个姓氏族谱的家训中,均能找到忠孝义节的烙印。客家人把“孝以敬先,孝以德行,孝以顺重”这三层面的孝心深深根植入人心。在客家古村落里的古建筑中,能看见“兄友弟恭”等的字样,古村形成了完整丰厚的文化体系,其中“孝”始终是古村落的核心文化,而在祖训、家训中关于“孝”的内容也占了大量篇幅。“义”也是客家家训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帮扶、救助,顾全大局的道德准则对老一辈的客家人影响深远,客家先民正是恪守着“义”的精神,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无论是古代的大迁徙还是近代的下南洋,“义”字支撑着客家民系生生不息。

“耕读传家”是客家家风家训另一个重要内容。在客家人的祠堂里,关于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楹联随处可见。坐落于梅州梅城江北东郊的留于堂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被誉为“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师”张资平的故居,留于堂内的对联“孝友传家诗书礼乐,文章报国秋实春华”“结庐老梅树下,读书深柳堂中”“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润字生香”,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透露着这座古民居深厚的文化底蕴。

“姓氏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方面都独具价值。”梅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叶景昌说,对姓氏文化进行研究,在政治上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上可以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上可以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消解文化断层的危机和新建集体认同;在学术上可以探究客家文化、社会的演变,“姓氏文化是瑰宝,是富矿。”

链接

客家部分姓氏堂号堂联

丘姓,堂号河南堂,堂联:鸿舻世第,枢密家声。丘氏望出河南光州固始,故以河南为堂名。“河南”,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临汝之间。

许姓,堂号高阳堂,堂联:高阳世泽,洛水家声。周武王封炎帝后裔伯夷后代姜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曾散居高阳郡(今河北高阳县东)一带,后复迁居河南上蔡、洛阳、宝丰等地。

陈姓,堂号颍川堂,堂联:颍川世泽,大史家声。陈姓为虞舜之后,周武王时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后属颍川郡,故名颍川堂。

郑姓,堂号荥阳堂,堂联:家传诗教,声响蓬莱。郡望出于河南荥阳,祖先姬姓,封国号郑,子孙为姓,世属中州。

杨姓,堂号弘农堂,堂联:四知世第,三相家声。杨姓起源于山西,但后来迁居各地,以河南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人数为最多,乃以弘农为堂名。

谢姓,堂号东山堂,堂联:东山世第,西晋家风。谢氏先祖为炎帝之嗣,至周宣王时封其后人申伯于谢(今河南汝南谢城),故以谢为氏,世居陈留,其后随晋东渡,衍族江左,后又南迁至宁化等地。

赖姓,堂号颖川堂,堂联:颖川世德,东晋家声。古时汝南褒侯县有赖亭,即故赖国,以国为氏。

程姓,堂号安定堂,堂联:重黎聪哲,休父疏支;玉色金声,祥云瑞日。程为颛顼后裔,后代休父在周宣王时被封为大司马,以功封于程地(河南洛阳),以封地为姓。

蔡姓,堂号济阳堂,堂联:理学传程朱之脉,著述授谷梁之书。周文王弟王子叔度,被武王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子孙以封地为姓,发祥于济阳郡(今山东,河南交界一带)。

叶姓,堂号南阳堂,堂联:介节如山,清平似水。春秋后期,楚昭王封沈尹戌儿子诸梁于叶(今河南叶县),子孙以封地为姓,后为南阳望族,因名“南阳堂”。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