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河北张家口27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张家口27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5-29
河北张家口27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

张家口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距今约200万年前这里就存在着人类活动的踪迹;5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会战,最终合符釜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创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国在张家口的桑干河流域崛起,创造了绚烂的桑干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移居桑干河流域,建立了北魏。

1、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

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为辽代晚期汉族张氏家族墓群,张氏家族墓群现已发现10座,已正式考古发掘6座。其中张世卿壁画墓最具代表性,出土各类文物近百件,有保存完好的桌、椅、盆架、衣架等木质家具,核桃、栗子等食物,盘、碗、瓶、碟等大批瓷器、漆器,以及一些铁器等。墓主人死后火化,骨灰放入人体模型之内,衣冠带物置于小棺厢中,展现了以往知之甚少的这一辽代上层官员和贵族死后依西天荼毗礼埋葬的情况。

墓中满饰彩绘壁画,表现各种人物总计76个。壁画内容包括星象图、墓主人出行图、散乐图、茶道图、对弈图等。内容极为丰富,绘画技术精湛,堪称一处民间艺术画廊。大量的壁画内容对研究辽代气象、茶道和生活情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2年,张世卿壁画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以“下八里墓群”之名,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蔚县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蔚县城内。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蔚州卫,洪武十年(1377年)卫指挥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于城墙上,与三门遥相对峙。玉皇阁又称靖边楼,坐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为天王殿、东西禅房、东西厢房,均为面宽三间的硬山布瓦顶建筑,北端的玉皇阁和东西相对的钟鼓楼二楼组成后院。钟鼓楼为重檐布瓦顶方亭。

玉皇阁为院内主体建筑,三檐两层楼阁式,歇山琉璃顶。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正面明间辟隔扇门,其余均以檐墙围护,檐部用一斗三升斗拱。内壁保存有道教题材的壁画,正面墙壁绘有玉皇大帝、西王母和五岳大帝,两山墙绘有三十六雷公。二层四周游廊,南北两面施隔扇门,东西两山明间用隔扇,各次间均以木板围护。三层檐施单翘三踩斗拱,屋架用五架梁,脊檩下用叉角,梁架及上檐、腰檐斗拱结构、用材比例都具明代建筑特点。该建筑气势雄伟,构造讲究,是将城防与道教功能合为一体的建筑。

1996年11月,蔚县玉皇阁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察哈尔都统署旧址

察哈尔都统署,又称德王府,位于张家口市上堡明德北街三角地,也是张家口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筑。该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6650平方米。现存四进院落,布局完好。都统署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清代为巩固和维护其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所设置的。民国十七年,改设行省,又为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成立了以蒙古贵族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将其官邸迁至于此,以后都统署便俗称“德王府”。至清末共有61位都统在此任职,民国又经历8位都统、13任省政府主席。

解放后,这里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驻地。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蔚县城内西北城墙脚下,坐北朝南,建在3米高的砖砌台基上,占地2944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明、清重修。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有前殿、东西配殿及正殿。正殿前有钟、鼓楼(已不存)。正殿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前设歇山卷棚顶抱厦,檐下施五踩斗拱,殿前有月台。钟楼为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五踩斗拱,柱子及阑额、普柏枋,保留了金、元时期建筑风格。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土城子遗址

土城子遗址位于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村,筑于二龙河阴隆起的台地上,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但城垣仍然清晰可辨,城垣呈 形,城墙残高0.5--1.5米,土城子内部偏北有一大型建筑台基遗迹,东西约100米,南北约50米。西南存有一角台遗迹,南门虽遭破坏,轮廓仍在。从土城子遗址发现的战国、北魏筒瓦、板瓦和大量文物残片观察,该城时代为战国和北魏。土城子是北魏前期在北方设置的九个军事重镇之一,处于北边防止柔然等少数民族南扰防线的前沿,与其它八镇和东起赤城西至五原的北魏长城共同构成防御体系。土城子镇在北魏末年六镇起义的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从此被废置。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昭化寺

昭化寺位于怀安县怀安城镇西大街上。怀安城为原怀安县衙署所在地。昭化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始建,初名永庆禅寺。后寺毁,明正统元年(1436年)在旧址开始修复,历时8年完成,明英宗赐寺名“昭化寺”,以后各代屡有维修。现存主要建筑均为明代所修。该寺坐北朝南,占地3600余平方米,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组成,系按标准的汉式寺庙“伽蓝七堂”式建造。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庑殿顶;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后殿,又称三大士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布瓦悬山顶;大雄宝殿,居三殿之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为寺内主体建筑,平面上并用减柱造、移柱造,纵向构架采用大额式,横向梁架为平梁对前后乳栿。檐部用五踩斗拱。

殿内东西两壁绘有水陆画,内容涉及佛、道、儒三教诸神,及人间帝、后、百官、三教九流等,画面共47组,面积93多平方米,壁画上存有作者楷书题记“时大明嘉靖四十一年岁在壬戌冬十月初十日吉时谨志,画工匠人任朝相”。该壁画人物比例匀称,线条流畅秀丽,虚实有度,是河北省明代壁画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昭化寺的建筑具有明显的明代官式作法的建筑特征,同时也兼容了地方手法。它为研究古代建筑结构、明代官式作法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