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辽宁非遗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非遗 古渔雁民间故事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8-31
辽宁非遗 古渔雁民间故事

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一批特殊的渔民群体“古渔雁”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学,不同于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深受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深刻影响,是对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与文化创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内容原始,变化较少。

“古渔雁”指的是没有远海捕捞实力的打渔人,他们只能像候鸟一样,沿着大海的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古渔雁沿袭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以辽河口二界沟自古为主要的落脚地,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他们在几千年的迁徙中,饱尝了大自然风雨的洗礼和潮浪的淘练,形成了宝贵的、沉淀深厚的渔雁文化。

之所以将这些打鱼人称为“古渔雁”是因为在盘锦二界沟的辽河入海口处,每年春天都有从外地赶来捕鱼捞虾的人,然后在深秋时节他们又返回各自的故乡,他们就像候鸟一样,不停地沿着海边南来北往地迁徙着,追捕猎鱼。所以,人们就把古代这些春来秋往有规律生活的打鱼人叫做“渔雁”。

盘锦大洼县二界沟古渔雁口头文学记载了人类祖先在大自然的恩赐、制约下曾经的迁徙渔猎生活,到了半定居的渔猎时期和定居的农耕时期也没有停止。古渔雁行踪,在我国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早已绝迹,惟独在辽河入海口还保留着,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流传于辽河口海域二界沟,其内容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历史上,生活在境内二界沟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春来秋去,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正是这古老而富有生活体验的群落,演绎了盘锦海域及沿岸这些内涵丰富、神奇美丽的渔雁文化,古渔雁民间故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古渔雁民间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比较完整地记述和反映着这一古老的人类文明,其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性,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古渔雁文学中关于古代渔具、造船、航海、加工的经验和技术的传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古渔雁文学中体现的敢于冒险、敢于开拓新航线、敢于发现新渔场的开拓精神,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净化海洋环境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古渔雁民间故事蕴藏丰厚,近年来,当地文化部门曾挖掘、采录有近千则揭示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并搜集渔歌一千余首。

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海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

2006年,古渔雁民间故事被确认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渔雁”民间故事传承人

刘则亭(1944年—),男,汉族,辽宁盘锦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渔雁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是“古渔雁”后代,从小就在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及老一代打渔人那里听取了大量关于“古渔雁”的民间传说故事, 并从1970年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收集、整理与记录,先后出版了《渔家的传说》等书籍。他至今已能讲述1200多则“古渔雁”民间故事,语言生动质朴,并穿插一些渔歌、号子,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他还注重收集船锚、海碗等实物,使“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质载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