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作者:初衣胜雪来源:网络2024-04-23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郑板桥后世闻名。都知道他是扬州八怪,画竹一绝。风骨傲然成为他的标签。但是如果你知道他的经历,你却不得不佩服。

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郑板桥出生。鲁迅说由小康之家堕入贫困,就知道了世事艰难。三岁死了母亲,14岁死了继母。不过这倒没有什么,家里有父亲在,从小教他读书识字,他又异常的聪慧。20岁左右的郑板桥就中了秀才。

不过那个年代科举,是所有读书人的梦。虽然如同彩票的奖,但郑板桥一定做过。但是如同彩票的奖,大抵也只是看着别人喝彩。于是有6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郑板桥娶了妻,然后上了京城。这个中间他肯定是要拜访老师,为考举人做准备,但6年期间,想必两次秋闱他都没有入选。

不过秀才对于当时的读书大省江苏来说也是凤毛麟角。考不上举人,但是有一样很好的职业,那就是教书先生。26岁的郑板桥就开始教书生涯设置私塾,维持一家的生计。对于他来讲上有父亲,自己有妻子,还养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私塾的钱,非常清苦。他大约也不可能像贾雨村一样找到大户人家教儿女,一个林黛玉就解决了她一生的官运问题。在乡村里教私塾,就算是江苏富裕,这个家境不太好的邓板桥,大约从来就有赤诚之心,不会宠人家的,养儿养女的费用里生出枝节。

30岁他的父亲死了,他的生活更加的困苦。现在不知道他的父亲是靠什么为生,不管是农民还是读书人,活着对家庭总有帮助。失去了父亲的郑板桥,面对弱妻幼子,只能离开这个吃不饱,但一不留神,开支大了就会饿死的职业。

他去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了,去扬州卖画。反正穷到这一地步了,仕途是无望的,反而他有一种刻骨的清醒,这个天生我才的郑板桥,有一种艺术的天分,常年生活的困顿,虽然挫折着他,却也磨砺着他,黄芦苦竹,滴水能活,起于低平,秀于木林,所以他的谈吐应该是非常的与众不同,有地气,但是又能够出经入典。穷到如此,发为胸臆,高谈阔论,颇有狂名。

所谓平视王侯,首先你是要有底气的,最起码郑板桥是对生活和社会有着清醒和不一般的了解,另外一定要有底气的真才。在这一点上郑板桥还是不惭愧的。不就是穷了点。这点志气还是应当为当代人所借鉴,因为动不动也是以金钱来衡量一切的现世。

他是什么时候能够喜怒哀乐无所顾忌的?也就是他肯于一无所有的卖画。这种基层寒苦的经验能使他低平而旷达。也是因为他喜欢做画。很荣幸的是,他获得了一些很好的朋友。满族人保禄,甚至是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

他绝大部分卖画的钱都给了家庭,他维持着两袖清风,靠才情立脚,所以见到他的人都可以看到他的清贫,但是广泛的交游,对世界深刻的爱和理解,应该是在30岁和39岁之间。好在此人滴水能活,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应该有一个好身体,能吃得住这么多颠沛的苦。

40岁他到南京去考试,中了举人。我想起范进中举,中了举人却疯了。对于中年的郑板桥来讲,此事他还是真的能够沉住气。也还达观。

44岁的那一年在北京参加礼部的会士,他中了贡士,并且是殿试的二甲八十八名。44岁。有多少人都已经放弃了读书上进,44岁确是板桥先生仕途生涯的开始。他自比秋葵,是为了陪伴丹桂状元郎的。人生的秋天,喜悦也是沉静的。但是真正做官却等到了6年之后。

50岁的郑板桥开始做县官。我谈了这么多的生平,最大的目的就是谈他的做官。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坎坷磨难,县官虽然品级小,如果你想贪腐,天高皇帝远,小官巨腐,完全可以不露声色。你看见贾雨村断案,吃了原告吃被告,还有升官发财的机会。但是品格都已经定型了的郑板桥,做官也做出了黄芦苦竹的味道,与民共情。50岁的郑板桥是真心的想做点事,反正缺钱也是一生了,他也就不在乎钻营。

比如他这个小县官,第一不鸣锣开道,第二不坐轿子不打什么回避肃静的牌子,穿着普通的衣裳和草鞋,就到乡下去察访。清朝的官衙,是可以自己组织人马,利用一些税收,来养活自己和衙役,但郑板桥一切从简,能不用就不用。经常出现他的上司到他的办公地点来被告知已经到乡下去实地考察去了。这就是50岁以后做官的郑板桥。

那么这首诗是写在什么时候呢?54岁他调到山东的潍县去做县令,这一年山东大饥荒,而且这个饥荒持续了三年。郑板桥一到任就赶紧救灾。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在开仓赈灾的同时大兴土木,这样防止灾民变成流民,流民引起民变。到了秋天,又决定撕毁许多民间借粮的借钱的小借条,就这些举动,当时活民无算。他运用手上有限的权力,竭尽心力地救人。

而这个时候是他的上司来访时写的一首诗。

“我在衙门里听到了外面萧萧的竹叶,那萧萧叶声是民间的疾苦声。我虽然做着这么小的官,可是我的百姓如同我的竹子一样,一只一夜一点一滴都牵动着我的心情。”

这不是歌颂自己的功德,这是一个人的诚恳。我从寒苦中来,我知道那种滴水能活的生命,我需要人们像我一样的有生存权。古代称廉政爱民的官僚叫做父母官,这是要他们有有做父母的艰辛,也要有做父母的慈悲和厚爱。而这正是经营官场的人容易丧失和缺乏的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郑板桥不但是古代官僚的典范,他的为民精神也可以用在当代的一切管理者身上。

郑板桥半生清寒,有人在清寒中向往着金钱,但郑板桥却在清寒中,滋生了“天下为公”。郑板桥在他的阅历当中一定也遭过人的冷眼,但是郑板桥不因此不厚爱他人,“一心为民”。

郑板桥做了11年的县官,对清朝中叶的整个世界有了彻底清醒地认识。他一人之力,改变不了虎狼官吏的官场格局。他也不屑再往上攀爬。61岁的郑板桥并非锦衣回乡。

他卷着铺盖去画他的竹子去了。难得的是他活了73岁。晚年的他讨厌富贵。他大约也是在最恶寒的时候看到了那些富贵人的嘴脸。所以终其一生画竹子,他都愿意送给穷人。

我想起周天子的一个典故,周穆王看见海水淹没了人民的田,他日夜忧思,种了大量的黄竹,因为在上古的时候,竹子可以用来抵挡风浪和用来建筑房屋。郑板桥把自己的一生都化作了竹子,追溯起上古的渊源,是还有这样一段古老的故事啊!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