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15首端午诗词,祝你端午安康

15首端午诗词,祝你端午安康

作者:慢慢失忆来源:网络2024-06-08
15首端午诗词,祝你端午安康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已至,夏至未至,时光清幽,白昼也越来越长。诗起扣题,铺陈叙事,然而,首句并非只是对节气更替的平淡白描,“清”亦可解作“清平”,“时清”传递出时下天下清平、朝堂政事通达的信息。“日复长”,则表明社会安定、光景绵长,可见,端午节皇帝有话要说。“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一句,用商王武丁与傅说之典,典出《尚书·说命下》:“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句话将臣与君的关系譬如酒曲之于酒、盐醋之于羹汤,而诗中盐梅已入鼎,美酒也已在杯中流转,喻指贤臣们的辅政之功,与上文提到的政通人和构成因果。武丁与傅说是商代的明主与贤臣,诗人正是奉行古人留下来的教导训诫,才使唐王朝得到绵长不绝的庇护,开创了鼎盛的开元之治。此处诗人以端午习俗中祈福避祸的五彩丝作比,照应标题,接着连用两处比喻,将贤臣喻为花团锦簇的木槿和沁人心脾的芦苇,强调君臣亲近,接触沟通,如此方会国运昌盛、百姓安康。尾句直白,以假设的方式来缓和语气,却表达出对臣子不容置疑的要求。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作这首诗时,诗人因与肃宗政见不合,面临着被贬谪的可能。而此时,皇帝御赐的宫衣上竟然有诗人的名字,不可说不意外,故而,诗人用了一个“亦”字,表达自己在端午节被恩泽覆盖的惊异。颔联描绘赐衣的精美,软似含风,轻似叠雪,有比喻,有夸张,词语唯美雅致。颈联“处”表示地点,“来”表示时间,写着诗人名字的地方墨迹微湿,说明诗人一收到赐衣便撰写了这首词;暑热天气穿起时一定清爽,诗人将心理温暖的感受用身体惬意的感觉表达出来。“意内称长短”,表明衣服虽然未着身,但心里测算,大小合适,足见唐朝礼制的周全。最终诗人将满腔感激直白倒出,诗缘情,杜甫诗歌一向情感深沉、充满蕴藉,这首诗的感情外显,却不失真挚。

乙卯重五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已入古稀之年。辞官归家的日子里,诗人渐渐融入田园生活,这一时期的诗作也表现出清旷淡远的风格。诗开篇扣题,一个“好”字,既在描写山村仲夏的美景,与下文满树榴花相照应,又透露出节日里诗人的大好心情。五月是石榴花开的时节,欧阳修《西园石榴盛开》诗中写石榴花也用到了“繁”字,“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绿叶晚莺啼处密,红房初日照时繁。”繁,一是说数量多,一是说开得盛,火红的石榴花将节日氛围衬托得更加热烈。颔联、颈联都是山村端午节俗的描写,从尾联的“吾事毕”可以推测,年迈的诗人参与到了欢快的节庆活动中,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直到日暮。尾句“一笑”二字,显露出诗人英武、豪迈的气概,仿佛看到了他“慷慨心犹壮”的影子。这首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齐谨严,色彩明丽,闲适细腻。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

【宋】余靖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兴于楚地,官府、百姓通过赛龙舟的方式凭吊屈原。面对百舸争先的热闹场面,诗人不由得想起屈子投江的悲壮。首联因所见以起兴,借龙舟引出对屈原被谗放逐、一身空死的伤心。继而,诗人又由屈原联想到自己。从政四十一年,竭智尽忠,建策匡时,以“清”“公”“勤”“明”“和”“慎”六字箴言为座右铭,抚民治吏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着做一个清正廉明、为国为民好官的不容易。《楚辞·渔父》中屈原自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后世以“独醒者”指代不随波逐流的人。诗人自比“独醒人”,表达了政事上没有应和之人的苦闷。举世混浊之时,孤独是清醒者的特质,因此,尾联中的“古今嫌见”是劝君酩酊的原因。然而,此处的劝诫并非真劝,而是反用其意,以此抒发诗人“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愤懑。这首诗吊的是屈原,感的是时事,言语平易,寓意深刻。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这首诗题为“和端午”,写的是人们在端午节所凭吊的爱国诗人屈原。全诗虽未见屈原之名,却每一句都在写他。端午竞渡的习俗,来自于拯救屈原冤魂的传说,然而“忠魂”已去,“讵能还”表达出对“国亡身殒”灰飞烟灭的悲哀与无奈。诗人为屈原所受的冤屈愤愤不平,他慷慨赴死也无法改变楚国灭亡的命运,最终只有一部《离骚》绝唱千古流传。诗的尾句虽有颓丧消沉的意味,但《离骚》所蕴含的内美、修能、求真、民本及爱国情怀得以传承万代,光照后人。整首诗凄清悲切,言辞平易却不失雄浑,充满了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