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3-29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石刻位于山西沁县城南1千米处的二郎山上,又名二郎山石刻馆。1985年建馆,1989年10月1日开放。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否的馆名,镌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上。

石刻陈列馆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分三座落,为“群佛宫”、“铜革是碑林”、“万象馆”,共有殿堂250间,馆内有碑林殿、佛塔殿、石刻殿等。

馆藏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造像为主,除陈列沁县历代精美的石雕佛像、头像400余件和历代名人字画100余件、碑铭101块外,主要收藏有1959年沁县城北30千米处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石刻造像2139件。

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出自北魏永平元年(508)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国内颇为罕见。

石刻题材以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为主,融中国民间习俗与西域佛教为一体,分为文字造像矿物质、个体造像、雕刻石像和塔形造像四大类,雕像近万尊。部分塔形造像由389城(节)刻像石叠驿成塔形,共53幢。石塔所用石块均为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形石块。石塔用石多者9块,少者5块。每块石的四周均雕佛龛、佛像和花卉图案。据已发现的塔型造像石块计算,可叠驿成200余座石塔。

馆内有个体造馆1161尊(件),大的高2.45米,小的高尺许,千姿百态,是中国石雕艺术的珍品。还有文字造像碑50余通。除20通造像碑外,余皆为文字碑。其中馆藏《陶的珍刻》,为东晋陶渊明的手迹。

清乾隆六年(1741),沁州人张孝捏任监察御史巡视江南,欣得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给“云龙上人”之手书,其于武周圣历二年(699)为武则天所得,武亲自题跋于后。其他名人如沈约、狄仁杰等阅后也予题字。再后又有常熟人加盖“虞山老樵”印章,其受知者重视由此可见一斑。这9块石刻,各高35厘米,宽110厘米,大小均等。前7块,全为陶书,存诗12首,计810字。武则天题词共82字,还加盖她“凤阁之宝”、“凤阁审定真迹”印章。石刻原藏沁县城南梅沟村,历来为张氏传家之宝。

七七事变后,张氏子孙将其隐埋地下。民国28年(1939)日军占据沁县后,先后3次派兵到梅沟残酷追索,未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氏子孙将其全部献给国家,至今保存完好。

馆藏康熙皇帝书法石刻也是沁县一宝。康熙四十二年(1703)前后,康熙皇帝把自己临摹宋米芾的《千字文》、诗、连同他本人的墨宝,赐予当时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吴王典,吴亲自选购汉白玉,访名工将其镌刻珍藏。吴王典去世后,其子吴时谦开县城吴氏祠堂后建“宸翰楼”一座,将石刻全嵌于楼内墙壁上。石刻共48块,每块高35厘米,宽100厘米,大小均等。石刻共保存康熙皇帝字迹1246个,还盖有“康熙宸翰”、“敕几清宴”、“龙天主人”、“稽古右文之章”等五方印章。

此外,馆内还藏有少量刻像石、历代文人骚客讴歌“笔峰山”的诗词等。

链接

在山西沁县城南的一座土山上,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规模不大,却也道错落有致。没有香火缭绕,没有僧侣出入,镌刻在崖壁上的赵扑初老先生苍劲的题写告诉人们,这里便是南涅水石刻。

石刻陈列馆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南中,北三组院落。是1984年为收藏在沁县南涅水村一座古寺院出土的大量石刻而建造的。中院大佛厅,青砖黛瓦,厅内陈列着沁县历代精美石雕佛像、头像数十尊,同时陈列着历代名人字画,碑碣拓片百余件。北院重阳阁,红墙黄瓦,斗拱支檐,卷廉式碑廊内,陈列着各类碑碣及历代庙宇碑,墓志铭,共计101块。其中晋代陶渊明手书《拟古杂诗》12首石刻真迹,为上乘之作,属全国罕见。推开南院塔林厅的大门,不禁为这批时间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历史朝代,历经六个世纪而完成的文化瑰宝而感叹。

这批石刻造相大都有白砂石雕凿而成,雕刻技术精湛,风格流派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内容集中表现佛教经律,佛传故事及崇奉佛法等佛事活动。石塔雕造形式是随佛教传入与我国古代当时建筑相融合而产生,又称图塔。它四面开龛,垒叠成塔。龛内雕像,或赤足站立,或结跏趺坐,或讲经说法,或静目沉思。在不过尺盈的砂石上刻划的尊尊神像体态端庄,各个佛龛栩栩如生。再现了释迦牟尼创建的佛国世界,人物故事交汇,先觉意念传神的宏大场面和超凡的意境。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