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山西长治上党姓氏源流

山西长治上党姓氏源流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3-28

连姓

连姓起源于春秋时期,以齐国大夫连称之名为姓。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的诸侯国齐襄公命连称将军去戍守葵丘(今山东省淄博市西部)。当时言明:戌期一年。今年瓜熟时去,明年瓜熟时回。一年期满后,连称请求返回故地,襄公不许。连称诱使公孙无知这个人作乱,杀死了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齐襄公之弟齐桓公回国取得政权,使齐国成为霸主。其后,齐国的连氏有的移居上党郡。

上党人连楹是明朝开国功臣,任御史。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子朱棣残杀兄弟,连楹在南京城门外劝阻被杀。连楹之子纷纷逃避。有一子逃回上党故乡,有三子避居福建。现福建省仙游、莆田等县的连姓居民,可能就是他们的后裔。散居在广东大埔的连姓人是客家人,他们的祠堂堂号是“上党堂”。

广东省大埔县连姓祖先来自福建。他们的祠堂门联,表明他们的根在山西省上党地区。连氏祖上在山西上党,开基始祖连佛保于15世纪初来到马崎,以农耕捕鱼为生,繁衍至今已有23世。清康熙年间,17岁的连氏后裔连兴位从马崎赴台湾,定居台南马兵营。连战就是连兴位的第九世孙。

连姓是中国一个小姓,但却是一个古老姓氏,自春秋初辅佐齐桓公与管仲的齐国大夫连称“上党开宗”后,已3000多年。现大陆连姓大约有35万至40万人。连战六世祖清初迁台南马兵营后,即在附近小脚腿村修建了小型连氏宗祠定时祭拜,以示不忘大陆,不忘先祖。近50年来两岸隔绝,但台南小脚腿连氏宗祠仍然多次派人回闽南拜祖。

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客家先民本来居住在并州上党,司州弘农,扬州淮南,豫州新蔡,安州之间的中原地区。即汝水以东,颖水以西,以至黄河上党一带。由于连年战乱,特别是北方匈奴等少数部族入侵中原,虐待汉人,使他们被迫离开故土南迁。从东晋开始到清乾嘉以后,先后进行五次大搬迁”。

罗香林先生还认为:赣南17县中,有10个县是属客县,7个县非属纯客县。现根据本地区的人口、族谱、方志及语言等方面的资料来看,赣南客家人的分布地带和人口数据,赣南现辖17县,总人口为740%多万人,其中客家人为68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19%以上,除赣州市的部分人口及少数县的个别居民点外,基本上都是客家人。罗香林提出的“客家南来说”,较多地为研究者所接受。在其著作《客家源流考》中,他认为,“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属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汉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这些客家先民自一千多年前的晋朝末年以来,为躲避战乱等原因,历经数次大规模迁徙。先在闽赣交界地区聚居,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现在已有数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千百年来,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交往中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土著(也有少部分已经混化),而一直保留客家先民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甚至他们所讲的方言也是保留着中原古汉语音的客家话。

石姓

上党石姓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

石勒,上党武乡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在位14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他于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10年后,灭前赵,领有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称霸于北方。这是石姓的第一个皇帝。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口的63%。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3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5%。

石勒(公元267—332年),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属匈奴別种,父祖并为部落小卒。晋惠帝末年,并州大饥,勒被官府执掠,卖为耕奴。当八王混战之中,勒招聚徒众为骑盗,后降附刘渊,为其部将,率众三万转战黄河南北,攻下冀州各郡县堡壁百余处。占据今河北、山东大部地区,有众十余万。又与刘曜等攻陷洛阳。石勒以襄国为根据地,自称赵王(319),史称后赵。先后击败刘琨,灭鲜卑段氏,进据河南、皖北,攻取青州,329年消灭前赵,北方除辽东慕容氏及河西张氏外,尽为勒所有。330年勒称皇帝,后赵与东晋以淮水为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32年勒病死。

石勒出自羯胡,本无文化,初期多所杀戮,不过后来渐知尊重汉族人士,以张宾为其谋士,中原大姓纷纷出仕石氏,为之效力,于是建立制度,刪定律令,查实户口,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令每户出赀二匹,田租二斛,又恢复施行九品官人法,开设学校,提倡经学,礼遇僧侶,对佛教的弘布有很大作用。石勒在位15年,赵国在中原的统治渐趋巩固。史称他“褫氈裘,袭冠带,释介胄,开庠序,鄰敌惧威而献款,绝域承风而纳贡,则古之为国,曷以加诸!虽曰凶残,并一时杰也。”

石姓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以后便主要繁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后向更广的地方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在北方形成了五大聚居地。历史上石姓有望出“武威、渤海、平原、上党、河南”之称。唐时石姓已遍及北方广大地区,这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后赵、后晋的建立是分不开的,石姓的大举南迁也正始于此时。其中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五代之时,便已成为闽南地区的望族,石琚被尊为入闽始祖。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石玉全开基福建南靖永丰里,其后子孙多迁居今台湾省。

总之,宋、元以后,石姓便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时已遍及全国各地。

尚姓

尚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姓。2、源于秦代,以官职为氏。3、出自姒姓,以祖名为姓。4、出自他族及少数民族。尚姓源起周代的齐国,公元前386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氏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尚姓大多仍留在齐国。

尽管尚姓得姓很早,但在以后发展中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尚姓散见于史书且鲜少。唐时尚姓表现优异,加上宇文氏改姓尚姓的生力军,使整个尚姓家族自此庞大茁壮不少。其表现一方面是名人不断出现;二是尚姓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的显贵家族层出不穷。如讲尚姓望出京兆、清河、汲郡和上党等望郡。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河南汲县及山西上党一带。明代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因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人口繁衍较快,于是从山西移民,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明清之际尚姓开始在南方各地发展起来,且有渡海赴台,远居海外者。据统计,尚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135位的姓氏。

据《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讲,尚姓望出四个地区其中有上党,即今山西长治一带。资料显示,长治市、晋城市姓尚分布较广且密度堪佳。高平市有一个村数百户上千人口皆姓尚。长治市原郊区堠北庄镇的小师庄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户姓尚。该镇潞州二贤庄,因是隋末唐初瓦岗农民军领袖单雄信故居而闻名遐迩,声名远播海内外。据清乾隆年间古碑考据,二贤庄周围三个村子,蒋村和湛上村两村均有尚姓繁衍。尤其是湛上的尚姓,民间传说在隋末唐初时原都是单雄信家族后裔,后因单雄信誓死不降唐,此处单姓怕唐朝剿灭九族而改姓尚,个别还改姓常的。因此,隋唐以来便流传“单尚原本是一家,不分彼此归一统”的说法。

另外,尚姓在长治市周围13个县市区广有分布。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