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陕西泾阳枣坪竹马

陕西泾阳枣坪竹马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2-25
陕西泾阳枣坪竹马

泾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先民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产生于这块文化沃土的枣坪竹马,辈辈相传,经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回荡在泾阳这个文化大县的历史乐章,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枣坪村位于泾阳县太平镇,这里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临泾驿所在地。村北药王沟里的药王庙,却把该村历史的上限最晚推到了唐代。相传药王庙建成的那天还在庙前表演过竹马。

枣坪竹马以12人为一阵营,以自制竹马为主要道具,表演者在扮演不同角色时着不同人物服装、头饰以及道具。枣坪竹马的表演场地多选为场畔、村内较大空间,野外空地,以及相关场所,大约以100平方米为宜。表演场内以宫灯为城门,演员们表演均在场内围绕宫灯进行。

枣坪竹马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以大元帅即指挥者的令旗旗语为动作指南,以鼓点的快慢为节奏,以头马的纵驰为基准。表演套路严谨,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张弛有度,具有完美的艺术结构。其表演程序依次为:“教场操练”、“马占四角”、“蚰蜒滚豆”、“双蚰蜒滚豆”、“万马奔腾”、“力破迷阵”、“喜迎凯旋”、“鸽子旋窝”、“六门布阵”、“九门厮杀”、“狮跃龙腾”等。

枣坪竹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包含的文化现象非常丰富,这里既有沙场秋点兵的悲壮气势,又有悠然漫步的闲情逸致;既有元帅点兵、士卒短兵相接的威威阵势,又有蚰蜒滚豆、鸽子旋窝、骏马驰骋的仿生游戏。不同的人观看枣坪竹马,犹如观看黄尘漫天的沙场征战,田园风光里的仿生嬉戏,一个个紧扣心弦的故事,一曲曲敞开嗓门吼出来的桄桄乱弹。

枣坪竹马故事性强。它所表演的内容大多为《封神榜》、《回荆州》、《劈山救母》、《杨门女将》、《下河东》等故事,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气节。

枣坪竹马技巧要求高,表演难度大。它的表演程序相对固定,每一组动作都相当规范,队形变化复杂,尤其是“十剪子花”、“风搅雪”、“鸽子旋窝”、“亮相观灯”的表演不要说观者眼花缭乱,就是表演者稍不留神,也会破绽百出。它对表演者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这里既有对表演技巧的准确把握,还有体力的大量消耗,是一种融艺术表演与体育锻炼为一体的民间文化项目。

枣坪竹马的民族特色非常鲜明。即使就是它现在已完全成为一种纯娱乐性的民间艺术,但我们仍不难窥视出它所蕴含的庆典、祭祀的文化符号。枣坪竹马的价值在于它既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表演程式,又保留了原始的竹马制作工艺。枣坪竹马程式固定,代代相传,几辈子都是这么表演过来的,没有人轻易去更改它,所以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始的表演形式;枣坪竹马所用竹马之道具,也是村民用泥坯做模具,用袼褙从其上“盔”出马头、马身,再用竹蔑扎其马骨架,这些均为传统的手工制作。

枣坪竹马的价值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紧密关联,水乳交融,在泾阳以及西部地区的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据当地村民介绍,枣坪竹马很早就通过经往临泾驿的客商把影响传到了西北各省;沿着泾河把竹马艺术传扬到了泾川大地。相传国民党的一个部队在枣坪村学会了竹马,到处表演去挣军饷呢!光是建国后枣坪竹马就先后受临潼、富平、耀县、宝鸡、潼关邀请去表演过。

尽管枣坪竹马这一艺术形式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它却濒临没落的境地。由于社会日益商业化,媒体日益普及化,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化,竹马这一艺术形式日渐式微。首先是人才青黄不接,愿意出大力气完整地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来的人越来越少;其次由于表演机会太少,竹马这门艺术正在淡出枣坪人生活,竹马艺术表演程式被日渐淡忘。枣坪人老几辈创造的这门艺术,也许将在下两代人手中失传;同时,对这一民间艺术的物力、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也不甚理想,随着老一代艺人的渐渐谢世,该艺术面临断代的窘境。

泾阳作为陕西省文化先进县,近年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断加大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枣坪竹马近日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传承和发展必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