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又称“封堆”,最早是大草原辨别道路和交界的标志。
敖包始见于清代,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每逢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敖包活动。摔跤、射箭,尤其以赛马夺羊最为热闹。剽悍的骑手相互追逐,人欢马叫,争抢一只羔羊。抢到羊又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者。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地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嘿……
“敖包”一词,因《敖包相会》这首优美动听的著名民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敖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堆子”,还有“脑包”、“鄂博”两种变体叫法。据史书记载,在成吉思汗时代,每逢大事或征战时,成吉思汗必定要亲自到神山之下,摘帽挂带,虔诚祈祷,以求苍天保佑。在古代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以石块堆成敖包来作为道路或牧场边界的界标,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用它来辨别方向、区分游牧场地。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将其演化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蒙古人至今还保留着祭敖包的古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