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名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 现设23个内设机构,13个二级法人机构,4个非法人机构,4个院本部直属机构以及3个挂靠学会。
截至2023年底有职工6900余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两院院士8名,国医大师10名、全国名中医8名,岐黄首席科学家2名,岐黄学者27名,首席研究员36人。拥有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了临床研究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挂靠单位。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心任务。
建院60余年,在中医药基础理论、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及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23年底,全院共获得院外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06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55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中药科学研究丰碑的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研究,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屠呦呦终身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在中国大陆开展科学研究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继诺奖之后,屠呦呦分别于2016年、201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成为本院奖励史上的新突破。
拥有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GCP)、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4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同时,本院主办和承办了20种全国性中医药专业期刊。
中国中医科学院聚焦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多次在抗击重大传染病、抗震救灾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