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文章列表
生诞 催生。产妇临盆前一月内,娘家备婴儿穿戴衣饰,如软帽、和尚衣、开裆裤、包被、鞋袜、换洗尿布和红枣、桂圆、鸡蛋等营养品送至男家,名曰“催生”。 报喜。婴儿落地后,男家备
过去,祁门人喜欢举办灯会,祁门土语称作“嬉灯”。每年正月,四乡八里,都要以嬉灯来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丰收。当年,大村一般都有灯会,无灯的村庄,逢正月初头,村人则凑钱扎灯。有的村子,扎灯技艺高,
祁门旧时民俗很多,尤以乡村婚俗内容丰富,古朴有趣。南路贵溪村,自古文风昌盛,婚礼尤为“文雅”,现以其为典型,从头述起。 乡村男子到了完婚之年,由父母选定对象,托媒人求来女方“横纸八字
逢年过节,是人们享受物质和天伦之乐的绝佳时光,旧时祁门人一年辛劳到头,因此,对难得的几个节日,自是重视。 农历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祁俗过年的气氛,早在上年农历12月初8日“腊八”
怀远西南部的刘圩、回汉一带,从明末至今,有女子出嫁摔炮的风俗。 “摔炮”,就是当地女青年在出嫁的那天,本家族和本村庄的男青年结集成队,在村头守候男方娶亲的伍队,寻找娶亲人中那个负责点
古城安庆原有两座城隍庙,即县城隍庙、府城隍庙,供奉着守护城池的城隍神像。以示消灾降福,护卫安庆城的平安吉庆。 县城隍庙历史悠久,初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嘉定十年(1217),因外族入侵,
抬阁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它集造型、彩扎、杂技、戏剧艺术为一体,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因由人抬着表演,故称抬阁。 抬阁于清光绪末年在县城出现。是在肘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流行于
“铜陵牛歌”是流行传唱于安徽沿江江南的民间童歌,始于何时,现已无法确切认定,但是从历史上看,沿江江南是以农耕为主的。有耕就有牛,有牛就有牧,有牧就有牧童,有牧童就应该有牧歌。古典诗词中,关于牧童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3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反映了古徽州人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 徽州民谣从地域上来分,有歙县民谣、绩
寿县,曾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都会。楚文化积淀深厚,作为楚文化的一支奇葩——寿州锣鼓,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融进了淮河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
唱曲,又称“坐唱”,一般以7—9人为班,以生、旦等行当为主,锣、鼓等乐器伴奏,不搭台、不化装,自打自唱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起初出自昆曲的徽调坐唱。明代中叶,由石台县珂田乡(今仙寓镇)的幸福村、台
一、饮食 1、饭食 传统主食是籼米干饭。麦类、豆类、玉米(俗称五谷)、高粱(俗称)、山芋等均视作杂粮,间或配搭食用,以求饭食多样化。建国前,贫困户或逢灾荒年景,大麦、山芋
英山的婚嫁习俗 1、姑娘出嫁前须哭嫁。 2、结婚前须起媒(接女方女客,一般为女方姨娘﹑婶娘﹑舅娘等)。 3、结婚前须过路(接女方男客,一般为女方姨父﹑叔﹑舅等
血扁担与血打柱 皖南绩溪等地,男女双方已订婚,下了聘礼,未成婚,男死,女的未嫁,称为“血扁担”。如女的不嫁,称为节妇。女的另嫁,所收聘礼,要归男方家一半。安庆地区谓之“望门寡”,女方
生育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方面,在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结婚后的共同要求,是生儿育女,尤其是生儿子。现择要分述有关生育民俗于下: 一、产前传统习俗 有喜
一、做生日 民间分小生日与大生日两种,幼年到中年,都是小生日,一般是长辈为下辈“做生日”。进入老年,则做大生日,即做寿,是晚辈为长辈祝寿。进行寿庆活动,需要下辈尊敬长辈,并要家庭经济
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了”、“回去了”、“走
一、民间文学艺术活动 唱山歌。流行于皖西农村一带,春播后到耘田除草时,男女农民三五成群,一面拔草,一面唱歌,往往一人领唱,众人和唱,此起彼落,歌声嘹亮。且多为情歌。 唱大
民间崇拜的对象范围很广泛,自然崇拜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珍禽、异兽、蛇、虫等等。以崇拜天地来说,全省农村季节及民间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如春节期间的除夕“祝福”(即“还年”或
一、巫婆、神汉 建国前,巫婆、神汉都是装神弄鬼的男女巫觋,流行于全省城乡各地。他们借口神仙附体,能驱鬼治病,其迷信活动有:“送祟”(送野鬼),群众小孩生病,妄称“野鬼”缠身,由巫婆做
一、求雨 淮北亳州市一带,久旱不雨,禾草干枯,农村组织十二寡妇扫坑。她们手拿条帚、扫帚、粪筐等,到坑里焚香叩头后,立即打扫干坑,口中念:“扫的扫,拥的拥,半夜子时下满坑”。如果天及时
含山县不少地方都有玩灯的传统习俗,其中巨兴灯会之盛,是比较有名的,现简介如下: 灯的种类和灯会组织 巨兴的灯分两大类:龙灯和杂灯。龙灯又分老车龙和滚龙两种。老车龙有9节,
在新婚之夜,要请婶子或大娘来给新人点灯。点这种长明灯时还要念一首“点灯歌”。点灯歌是这样的: 纸媒王,绿荧荧,新人请俺来点灯。 …… 点上灯俺就走,屋里就剩小
人们办喜事的时候,总爱在门窗上贴上个大红喜字,据传说,这一习俗与宋代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20岁上京赶考,路过马家镇。偶见马员外家持的走马灯上一副对子的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
闹花灯,看花灯,花灯会曾经是响肠河人一年一度的盛会,是老少共同参与的游乐会,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舞晚会。这个舞会以天当幕,以地当台,星光明月做灯,山风流水做琴,一演就是七、八天,一舞就是上千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皖西南有跳五猖的风俗。跳五猖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的一种古典民间舞蹈。而我们岳西属于楚地,自古巫风甚剧,其五猖庙会之盛况更是外地所无法企及。 据先辈
“大班会”又称“拉秦桧”、“鬼会”,是发源和盛行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一种非常珍贵和稀有的传统民间哑舞剧。也是亳州独有的民间舞蹈。 历史渊源 大班会起源于明末清初,乾隆年
九曲黄河灯阵又称“九曲黄河灯阵”、“花灯迷魂阵”(此阵内按三才,包藏天地之妙,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九九曲中无直,曲尽造化之奇,陈内花灯形形色色,制艺精巧,百看不厌
泼汤 长辈死去三天,孝子们抬一桶,内装清水,拌一点白面,一孝子手执铁勺(一般为长媳),围着尸体边走边泼面汤边祷告。一般要绕尸体正走三圈,反走三圈,然后离开尸体向大门前的主要道路走去,
开脸和绞脸是亳州当地女子结婚时的习俗。开脸,便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又称绞面、绞脸。开脸有在上轿前在女家进行,也有娶到男家后进行。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
在蒙城县境内的涡河岸边,年年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都有蒸灯窝的习俗。灯窝形似馒头,只是那馒头顶不是向上,而是向下洼成个窝,窝内倒上油就可以点灯,不倒油还可以留着吃,人们把它叫做灯窝。
过去在亳州,青年人定亲前都要让算命先生“合”一下,也就是把生辰八字交给算命先生,让他算算能不能结亲。算命先生看了男方女方的属相,往往就会对你说能不能结亲。据说只要不是六大害婚,即不是“断头婚”就
在许多老子像中,老子都是骑在一头大青牛身上的。为啥老子总骑在一头硕壮的大青牛身上呢? 据传,老子辞官回到故里后,就潜心研究学问,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从大量的社会现实中悟出了许多关于社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茶一定要倒热的,所以如果是满杯客人用手端水有可能在拿动的过程中溢出杯子而烫到手,既无法饮用又容易受伤。而俯下身子用嘴直接喝,有点象是牲畜在饮水,不
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古城基坚墙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
岳西民间小调 小尼姑进庙堂 一更子里 小尼姑进庙堂 怀抱小木鱼泪汪汪 骂一声爹和娘 老来无指望 二更子里 大姐
向你介绍一种儿时的游戏,这是儿时孩子们最喜欢玩和普遍玩的一种游戏。男女都能玩,女孩玩得多些。 游戏用具是七片铜钱大小的圆瓦片,是孩子自己用破瓦片磨的,磨成圆圆的,叫子。子的单位叫粒,
谈到枞阳饮食,要列出几样有特色的菜,实在不易。平常在饭店吃饭,都是大众化的口味,没什么特色。饭店吃多了,再好的菜也品不出味来。偶有远方来客,指名要吃本地特色菜,还真不易觅。地方菜有特色且能上档次
首页 上一页 [ 第246页/共330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