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文化遗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文化遗址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7-19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文化遗址

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大窑村,距市区33公里,于1973年发现并发掘。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1973年10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村南山坡上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石器,轰动了国内外考古学界。许多外国考古工作者闻讯相继前来考察。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发掘,又先后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等先生鉴定,认为大窑石器制造场遗址年代为距今70万年至1万年前,是一处石器制造场,是国内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依据石器类型,学者们将晚期定名为“大窑文化”。这个时期的石制品种类多样,其中龟背形刮削器独具特色,是该文化的典型石器。于1979年,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大窑文化”。

“大窑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场。这处遗址分布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而文化遗迹的实际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处大窑文化遗址与举世闻名的中国周口店“北京人”同时共存,晚于云南元谋人和陕西蓝田人。

大窑石器制造场的发现,说明史前的大青山南麓生活着一群靠打制石器、狩猎、采集为生的古人类。而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是一处遗存极其丰富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它包括五个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期。在同一处地层保存有五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在国内外十分罕见。

“大窑文化”的确立,把内蒙古的历史提前到50万年之前,为研究中国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方式,以及逐步出现游牧生活等原始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中国著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及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吕遵谔先生,都曾前往大窑考察,指导发掘研究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华大地上人类活动的最早遗迹,而“大窑文化”的发现,说明在北方阴山之南,早在“北京人”之前就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他们曾与“北京人”长期共存,共同呼唤着中华大地上文明的曙光。

乌兰察布市与呼和浩特的“大窑文化”遗址所在的保合少乡接壤,从地缘因素看至少是“大窑文化”的辐射区域。如果抛开现在的行政区划,这里的先民很有可能是“大窑文化”的创造者。后来的考古发现对此有了佐证。

在大窑石器制造场东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境内的灰腾梁上,发现了两处石器制造厂:一处是火石沟石器制造场,位于十八台镇东北2.5公里处,北为东西向沟谷,隔沟与火石沟里村相望,东西为沟谷的延伸部分。在遗址地表采集遗物有石镞7件,每件都有明显的打击面点;另一处为福生庄坤兑沟石器制造场,位于福生庄村西南约2公里处一较短的山沟谷西侧的山丘上,顶部坡度较大,底部呈台地,北有大黑河,东、南均为山丘。文化层厚90厘米,土色灰黄,出土了大量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斧、石夯锤等,遗址地表也暴露了大量石片、石镞和石核等,石质坚硬,有乳白色、灰色、紫色等,石镞有明显的打击点,石片均为石镞打击层分成的碎片。

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的红格尔苏木,也发现了一处石器打造场。这三处旧石器打造场打制的石器与加工石器的方法都与大窑旧石器制造场相似,主要以各种形状的刮削器为主,其次为砍砸器、尖状器和石核等。

以上三处旧石器制造场距今约一万年。这说明一万年前,在今天的乌兰察布大地上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他们已懂得开采和制作经济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粗糙的打制石器。当时在这里生息繁衍的人类,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由此拉开了乌兰察布地区人类文明的帷幕。

此外,还在乌兰察布市灰腾梁北的察右中旗和察右后旗境内,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细石器是一种伴随着狩猎和游牧而产生的独特的生产、生活用具。

这都说明当时该地区生态环境较好,“草木茂盛,多禽兽”,气候适宜,原始居民已经开始发展畜牧业,并兼营渔猎经济。由此可知,生活在今乌兰察布的先民们,在长期从事狩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草原细石器文化,在七八千年前就奏响了原始游牧文明的序曲。

除文化遗迹外,这里的自然风光也非常美丽,知名景点有无字天书、磨光巨石、双龙戏珠、百米古洞等。

“大窑文化”堪称远古文明的奇葩,它拉开了呼和浩特地区人类历史的帷幕,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大窑遗址,可以欣赏到“天字天书”、“磨光巨石”、“凤凰展翅”、“双龙戏珠”、“莲花并蒂”、“百米古洞”、“登临远眺”、“遗迹斑斑”等八大景点,为大窑怀古增添无尽韵味。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