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文章列表
皖南泾县茂林一带,老古话说“生个人容易,死个人难”,此话一点不假。从寿终正寝到入土为安再到服孝挂钱,礼数多多。据说循礼随俗,子孙兴旺。倘若逾矩,恐不利家人。 当然,对非正常死亡的后事处理,除特殊情形
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公元65年,东汉明帝梦见西方之佛,他兴趣盎然的遣出十余位使者,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佛法。两年以后,使者归来,他们用白马给中国人驮回一个陌生的宗教。随同而来的还有两位深目
为追念先烈、先师、先租及其他已故亲属戚友,机关、学校、厂矿或个人扫墓葺坟。选定春社日挂扫新坟(亡故未满3年),清明节挂扫老村官的互动交流平台坟。 外地怀乡者,如港澳台胞及侨胞,则不拘节日,随归随扫。
元宵之日,在山东淄博地区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欢乐浪潮的冲击。 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
在海外,特别是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华人寺庙多如牛毛。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人口只有300万左右,但佛教寺院达150多座,如果加上尼庵、斋堂、精舍等便超过500座。难怪有人说,那里是“两巷
一 、关于庆寿 寿,是生命在时间上的概念,是生命长久之称。根据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六十岁以上才可称为寿。 二、 庆寿的功能 1、庆寿礼仪是体现人类自身尊严和价值所在; 2、庆寿礼仪是尊老敬贤的
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拜关公的。 虽然,也许对关公称谓不同,有的称“关帝”、有的称“武财神”、有的称“武圣”、……但无一不是虔诚有加,尊崇备至。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
不论古今,人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为了这一美好的愿望,现代的家长们简直是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古代的物质条件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但父母、长辈们对孩子的爱却是一样的。正因是基于此,也就形成了一些关于孩子们
海陆丰疍民的命名,体现了其族群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方言区域的文化习俗特征,表达了他们某种愿望和寄托。过去,疍民因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影响,乳名具有当地方言文化习俗的特点。据汕头大学教授潘家懿先生的考证和笔
60岁的生日称寿辰,俗称“六十大寿”,后辈及亲友多以酒肉、糕点奉送老人,此后年年如此。 70岁生日称“高寿”,晚辈多以寿桃、长寿面、祝寿酒奉送老人,亲友多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条幅敬贺
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也指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人们在每年的诞生纪念日举行庆贺活动称“过生日”。过生日的含义,在于祈求生命的延续、健康长寿,各种仪式活动充满了对生命永恒的期盼与祝福。 古代,人们原本
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 盂城驿位于南门大街馆驿巷内,明洪武八年开设(1375年),是京杭大运河旁一处重要的水马驿站。 盂城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
贺生是湖南省境对婴儿出生后的一种寿诞礼俗。孩子生下地后,全家人喜悦无比。女婿立即到岳父家报生,也叫报喜。 孩子满三朝,尤其是第一胎孩子满三朝,外婆要请人挑去大米、糯米、酒、甜酒、鸡、鸭、蛋、猪肉、猪
张掖民间在过去有拴锁锁的习俗。“拴锁锁”是给孩子“过满月”,请干大(即拜干爹),或给小伙子、姑娘订婚时举行的一种仪式。 孩子呱呱坠地的第29天,须要“过满月”。这天凡是来过满月的亲戚邻里,一进屋门,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 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
庆寿诞 旧时习俗,男子50岁生自谓之“五十大寿”,但如果父母健在,则不能做寿。对于“六十大寿”比较重视,认为“人生六十花甲子”,按青海汉族旧俗,以为是“一圈儿转圆了”,故要隆重庆祝一番。但庆寿又忌讳
婚嫁择日要考虑很多因素:男命禁婚年、女命禁婚年、女命行嫁大利月、女命行嫁忌日、娶送女客忌三相、上下车轿方、诸日起吉时歌等等。 古代历法认为,黄道日子是吉日,做事相宜。黑道日子是凶日,做事不利。 如
在古埃及(约公元前3150年─公元前343年)的坟墓发现可能是最早的戒指,在戒指上刻有主人的姓名与头衔的象形文字。由来是古埃及统治阶层需要随身携带代表权力的图章,为了方便于是它镶在戒指上,最初男士佩戴
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 少数民族在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 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
女真族酒宴: 女真人是满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项日常事务就是喝酒,每喝必劝,尽醉而归。景祖乌古酒时,女真人酗酒成风,世祖劫里钵曾醉后骑驴入定。他们喝酒的办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只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
葬仪的进行,应该有诵经、念佛等佛事。但在中国现行的佛教葬仪中,出家人只管诵经,却不是葬仪的主体;因为葬仪中的家祭、公祭等仪式,均委由葬仪社派人司礼,佛事反倒成为一种点缀。 正确的佛教葬仪,除了司礼者
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果需要,又应如何设置? 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
我们在游览寺院时,大多信众喜欢在寺院内供香,而供香最好的地方是在殿堂前面的大香炉内烧香。每个殿堂都会有“香灯师”,我们供香时有什么不懂的事情可请“香灯师”开示。 在寺院内供香有以下四大功德: 第一
佛寺大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有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三门”又称“山门”。有的寺院只有一座大门,也称为三门式山门。三门常盖作殿堂式,故又称为“山门殿”。
这是对于一般学佛弟子,一时无法马上改过吃素的人,个人的立场有种种不便,给予他们一种权宜方便之法,令他们逐渐对佛法的道理有所了解,而后再改除吃三净肉的观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 何谓三净肉?就是限制在
古印度时,佛教及外道的出家者,皆名沙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已有一种沙门出家人剃发染衣,与婆罗门不同。 佛教也是反婆罗门思想的,便借鉴了沙门剃发染衣的习惯,用以区分在家人、婆罗门。但佛教赋予了新的含义,
把老师称为“西席”,现在已不多见。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呢? 中国自古以来,“人有三尊,君、父、师”。《吕氏春秋·尊师》中就说:“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既然把老师处处尊为上宾,上宾
过去,婚后不育的祈子有几种方式,一是到保佑生育之神面前求子(例如子孙娘娘、送子观音等)。第二种是吃某一种东西,认为可以很快有孕。第三种是偷瓜、偷灯或拴娃娃。第一种到神前求子的方式起自远古,古人祷于高谋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
当小孩生下足一个月的时候,往往要举家庆贺。过满月就是这种庆贺的方式 。过满月,是在庆祝“ 家有后人”、“ 添丁之喜”、“ 足月之喜”。 山西境内、从南到北过满月的作法比较普遍。一般情况,是由亲朋好友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牙(又作子牙),号太公望,又号师尚父。东海上人(今山东日照),相传为炎帝之裔。他的祖先在虞夏之际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故又叫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据考,姜太公生于商朝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
说到香,我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宗庙祠堂和寺院道观里的香烟缭绕,于是香在我们眼里就成了一种祭祀和宗教的用物,其实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
首页 上一页 [ 第103页/共107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