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三位出家皇帝建寺洱源

三位出家皇帝建寺洱源

作者:廖德广来源:网络2017-11-06

3、潜龙庵  位于赤洞壁村东北里许,乃应文高僧(建文皇帝)、应贤、应能“三僧”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创建。

“建文己卯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棣举兵反。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燕兵犯京”(《浪穹县志略·节录明建文皇帝逊国记略》),建文皇帝“(朱允炆)投滇之永嘉寺(今武定县狮山正续寺)”,在“左右不离者三人:比丘杨应能、道人程济、并公应贤(叶希贤);……往来给运衣食者六人,余俱遥相应援,以济缓急,从亡者,二十有二人”(《浪穹县志略·寓贤》)的保障,及镇滇(云南)沐府的暗中保护等条件下,开始了以滇为其潜隐的根据地,又不时出游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四川、贵州、广东、陕西、广西等地的流亡生涯。

应文高僧(建文皇帝)徒弟应贤,因“九年(辛卯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有司毁庵,从帝去白龙山。至大理之浪穹,与应能募建庵。庵成,程济筮之,得剥之坤,曰:‘剥极而顺,吉卦也。’居之”(《浪穹县志略·寓贤》)。应贤、应能二徒弟“募建”之庵,即潜龙庵,西有茈碧湖及赤洞壁山;东有弥茨河、广袤的孟伏营一带荒草坝,及大营、小营、大佛村前的沼泽地(现均已全部开垦为农田),为天然屏障,确实是当时人迹罕至,易于藏匿与出逃之佳境。《浪穹县志略》“艺文”部分,有高□(天字下明字)映的《初建潜龙庵记》:

《明史》书:大内火,帝不知所终,传疑也。然,野史所载:让皇披缁行遁,其所栖托之区,历历可据,非尽诬也。

盖自金川不固,紫钵长携,四十余载,托君臣于师弟。越辛卯至丁酉,师入滇,或为缁流,或为黄冠,虽南楚北粤,迁处无恒;西蜀东黔,暂亦止息;独往来滇中,居浪穹者九年。先是杨应能、叶希贤募建一庵,甫落成而二人遂死,葬于庵左。适史仲斌者来,师悲恸,命以馈献奠之。留月余,始去。

至崇祯间(公元1628年~1644年),太史钱士升为之赞曰:“草莽君臣,间关万里。朝夕一堂,靡进靡已。生也同袍,殁也同垒。弥茨骨香,千秋不毁。”弥茨,盖河名,即《致身录》所谓庵在平洋,浪穹所辖地也。

吾友何观五出所藏建文年谱,余读未竞,涕泪浇颐。潜德幽光,诚关名教。况遐荒纪绩,足为滇乘光者,可泯泯哉?乃相与捐金,建潜龙庵二忠墓。僧且有田,足供焚献。观五谴其弟子李懋相索余为记。余曰:

鱼服豹隐,太孙之所甘者,其心太祖之心乎?成祖固不必以求仙之诏,入海之师,远征异域,遍游名山也!当日从亡遁迹之臣,四百六十有三人,使其乘时附会,取胙分茅,何难与靖难诸贤争称功烈?而慗慗彝论,独以为己荷担。秋霜凛焉,疾风劲焉,矢此丹忱,至死不变,视流俗之脍灸荣名者几何!则绣斧之衣如何换色?金玉之食如何蔬鲜?草野而潜龙蛇之踪,君臣而托师弟之义。道义所在,振古如兹。呜呼,可不传之于后人!

关于“越辛卯至丁酉”:辛卯为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因“有司毁庵”,叶希贤“从帝去白龙山,至大理之浪穹,与应能募建庵”,开始潜隐浪穹(洱源)。“丁酉”,误,当为“辛酉”,即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因“英宗五年(正统五年庚申,公元1440年),应文(建文皇帝)至德胜驿,辞余先祖(李浩),曰:‘叶落归根。此行岁有程济等相随,未知吉凶。’”这30年间,建文皇帝先后在浪穹(今洱源)县九年。而“辛卯至丁酉”,只有七年,显然有误。

所谓“成祖固不必以求仙之诏,入海之师,远征异域,遍游名山”,从一个侧面表明,搜寻遁迹的建文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