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福建莆田二十四景

福建莆田二十四景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3-23

莆田二十四景之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智泉源出林桥村附近的弥陀岩,岩上有千年古寺弥陀寺,寺内有千年铁树。寺周围山高林密,飞禽走兽甚多,富有野趣。智泉发源处流量很小,在弥陀岩下分为两支,铮铮作响,其声细微。到桥尾自然村桥头合二而一,流量变大,因受山岩逼迫,急转而下。泉水在陡峭的岩石上奔突,顺山势成了奇特的“玉涧三悬”。三级瀑布首尾相连,每级长约70米,坡度在30度至70度之间,像锅灶,像墙壁,像囤缸,各具情态,各异其声。

瀑布受山势约束,溪涧或窄或宽,流速时急时缓,水石相激,飞珠溅玉,雾气弥漫,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彩虹,使人赏心悦目。泉流石上,跌宕有声,其声随流量、石质、处所不同,在山崖间各呈异响,如儿女呢喃,如琴瑟奏鸣,如鼓响雷鸣,与松涛鸟语交相呼应,形成八音繁会的自然交响乐。涧底怪石磊磊,似骆驼,似乌龟,似青蛙,、似雄狮,似大象,似小鸡,不一而足。瀑布跌落之处,形成’一个个深潭,潭里不知名的游鱼甚多,有一种鹅黄色的胡子鲶,当地人叫它“黄枝鱼”,可算智泉一绝。

传说,上古时有一个名叫陈清的人在这里放牛。一个白衣老人训斥道:“此仙人菜园地,毋饮牛污吾水!”智泉本来叫做梅花漈,梅花夹岸,花开时节香气弥漫在山崖间,花瓣顺流而下,.一直流到莆田城下磨溪边。明代正德年间,提学陈伯献辞官后隐居于此,改“梅花漈”为“智泉”。现在,崖壁上还有石刻“智泉”两个大字和他写的改名题记。古人在智泉留下的摩崖题刻很多,比较醒目的有“崖沫”、“流釜”“喷玉”“鸣琴”“石门”“云偃”等字迹,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莆田县令何南金筑来苏亭于智泉左侧,并写下《智泉来苏亭记》。今人在亭基上开辟了智泉寺。现在游人一般是从智泉寺旁边溯流而上,去观赏智泉“云壑飞泉垂玉箸,松风卷雨下珠帘”的优美景致。

莆田二十四景之钟潭噌响

钟潭位于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离莆田市中心约5公里。“钟潭噌响”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钟潭以瀑布著称,其水源出龟山,经朱坑注入锦亭山西南的沟壑之中。溪床蜿蜒曲折,溪里奇石错杂,夹岸杂树飞花。俯视清流中群鱼逐浪,聆听绿丛中众鸟叫春,你会由衷赞叹,想不到离市嚣这么近的地方还有如此清幽绝尘的所在!你会不期然而然地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荔轼的《石钟山记》。“钟潭噌响”就是前人采撷《石钟山记》“噌口么如钟鼓不绝”一语,重组而成。

溪水经过了1公里多的坎坷历程,突然从一处近30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注入深潭。这里处处是“钟”。崖壁上凸下凹,象半个钟;潭形也象钟,深不见底;瀑布撞击深潭,发出洪钟般的巨响。如果身临其境,不但会耳目一新,而且有福消受从天而降的亿万珠玑。钟潭的奇妙还在于:满潭的水翻空出奇,分出各具情态的三支瀑布,古人分别命名为:飞瀑、挂练、曳帛。瀑布下泻的地方又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人称“三酒盅”。笔者曾经涉足其间,面对大自然的奇妙,似乎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钟潭几个瀑布或串联或并联,在山谷间各呈其妙,最妙的还在音响之美。置身其间,如闻八音齐奏、万籁齐鸣,堪称世间绝唱。

莆田二十四景之南山松柏

南山广化寺,这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凤凰山麓。近年随着莆田城的迅速建扩展,这里已与市区融成一体了。

沿着流贯城市西边的东圳水渠漫步寻幽,渠水清清,蜿蜒南去,转过一个山角,气势磅礴的千年古刹便在眼前出现。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外侨僧的热心资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南湖公园往西望去,就可见山门照壁上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足见该寺在佛教界的显著地位。

踏入山门,沿着中轴线建筑拾级而上,全长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卧佛殿(下为祖堂);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石柱廊庑,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寺后东西两角的最高处,分别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南山上,几十株不知年代的苍松翠柏,像一排排整装待发的士兵,紧紧地守护着这座莆田文明的象征——千年古刹。这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南山松柏”。广化寺匝地3.2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7万平方米,整体建筑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协调,错落有致,典雅古朴,宏伟壮观。

大雄宝殿依清光绪原建重修于高2.7米的台基上,面积837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4间,建筑物通高22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保持晚清风格。殿后部外檐下沿用宋代4根瓜楞形石柱,风雨斑驳,可为历史见证。天王殿前两侧尚保存一对宋治平二年(1063)纪年刻字的石经幢,八角形,其一幢身无字,其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并附刻启请真言、福德真言以及捐造男女信士姓名等,楷书。台基为素基,基座、墩座、幢刹和其他构件,刻云龙、海水、仰莲、面面佛(明王形象)等佛教纹饰,雕刻精美、生动。寺内还保存了古碑数通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石构件,其佛踢坑溪石中尚存有前人题刻。

人间沧桑,法轮常转,佛寺也因千年封建王朝的更迭而历尽兴衰起落。寺初建于南朝永定二年(558)。在此这前,邑儒郑露与其弟弟郑淑、郑庄,于南朝梁陈时(502~589)自侯官南部(今永泰境内)迁徙到莆田南山定居。此时此地是一片水泽,称作南湖。他们结书堂,修儒业,人称“南湖三先生”,为倡学闽南之祖。继而他们因梦中神灵的启迪而舍地建“金仙庵”,至宋太平兴国元年(974),才改名广化寺。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寺内仍存报本祠供奉郑氏三兄弟。“文革”劫波过后,古刹重光,书院却荡然无存,只见一片柑桔林在夕阳的余晖中郁郁葱葱。

寺旁的普门庵,是唐末御史黄滔(840—911)所建的“东峰书堂”故址。宋代,这里一度成为兴化军初试进士时考官的办公阅卷处。郑侨就是在这里一试身手,然后晋京(临安)博取乾道五年的状元的。大概在此前,状元黄公度回乡主考,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于是在普门庵的墙壁上写下《普门庵进士人试诗》:“荆闱晓辟万袍趁,邹鲁虽微士所都。三献有人怀楚璞,滥吹何事试齐竽。要令庾语题齑臼,莫把玄文覆酱瓿。袖手旁观君勿怪,个中曾是老於菟。”

普门庵前有宋乾道元年(1165)建成的释迦文佛塔,石构,仿木楼阁式建筑,五级八角形,高30米。塔室空心,顶作藻井,内壁嵌有石级,供人登上各层塔门外。著名的文物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描述释迦文佛塔:“此塔在福建许多石塔中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第一,塔的外形稳重坚固,出檐深远而又玲珑……”,出檐深远而又玲珑,确实有鸟革晕飞,凌风飘举之势。释迦文佛塔是舍利塔。它古朴庄重,玲珑秀美,塔身有近千幅雕刻精美的浮雕(如罗汉、金刚、戴冠女菩萨、力士、飞天、迦楞频伽共命之鸟、朱雀和花卉等),特别是人物浮雕,线条疏密有致而刚柔相济,人物的神情、神态、神气毕肖,呼之欲出。

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以其浮雕秀美称:“塔的须弥座和栏杆别具一格。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雕刻狮子滚绣球和牡丹花等图案,造型极为优美。……特别是须弥座四周栏杆与众不同,不用望柱和枋板式的栏杆组合,而是使用了较低的通连波涛云气纹图案的矮栏,使厚重的塔基,增加了轻巧之感。”释迦文佛塔的浮雕展示了宋代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该塔的建筑结构也颇特殊,如瓜楞形倚柱的柱顶和补间铺作,其斗拱均作一杪一个下昂再加上一杪一个下昂的出四跳七铺作的形式,这只有敦煌榆林窟第16窟五代的壁画中的建筑才有。释迦文佛塔的人物浮雕中多有“密宗”的形象,为研究佛教密宗宋代还在东南沿海传播提供了实物的资料。塔身保存多处宋元古人的题记刻字和墨书,足见古人登临抒怀的旅游雅兴。释迦文佛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塔北望,荔城风光尽收眼底。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