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山西汾西师家沟师家大院 清朝“天下第一村”

山西汾西师家沟师家大院 清朝“天下第一村”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9-17
山西汾西师家沟师家大院 清朝“天下第一村”

师家大院的创建人师法泽和师家沟的先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生活过的、曾经在清朝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师家沟在几百年后竟然成为一个贫困村。

虽然如今师家沟的大院民居看上去有些破败不堪,但是从连片的窑洞宅院以及门额牌匾中,依稀可见这里曾经的雕梁画栋和富丽堂皇。

过去的繁荣富贵和如今的贫穷破败,师家沟古今的极大反差,使这里的沧桑感、历史感与神秘感浓郁。

顾名思义,师家沟与师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可以这样说,师家沟养育了师家,师家成就了师家沟。

当年始祖师文炳带着全家老小定居师家沟时,这里还是一个小山村,交通闭塞,还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日子过的很是困窘。改变了师家命运的是师法泽,也就是师家大院的创建人。出身贫寒的师法泽,成年之后恰逢乾隆盛世封建商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想改变的他开始尝试做生意。

师家沟淳朴的民风使师法泽成为了一个精明又不乏诚信的商人,于是生意越做越大逐渐跻身晋商行列。真正使师家沟闻名遐尔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家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交往。这还得从师法泽之孙师鸣凤捐得湖南官职开始说起。

在那时,师鸣凤就与还未发迹的曾氏兄弟交往甚密,并为曾国荃步入仕途尽心尽力。世事就是这样的巧妙,谁也没想到有一日曾国荃到山西担任了巡抚。已经告老还乡回到山西的师鸣凤,就前往太原去拜访老友。故友相见,两人相谈甚欢,曾国荃亲笔题写了“大夫第”精匾一块赠与师鸣凤,后又派八抬大轿将师老送回家,途中各地官员出郊迎送,风光无限。回乡后,师家举行隆重的挂匾仪式,各界名流均来参加,一度让师家沟成为达官仕宦、文人学士不时光顾的三晋第一村。

汾西县,位于临汾霍州市西北,这里“姑射峙于西,汾流环于东”,距其大约五公里处的师家沟村曾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它是晋商民俗文化朴拙的印记,是晋商大院聚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师家沟位于汾西县城5公里处,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32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这是一处可与名扬三晋的王家、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晋商民俗建筑群。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俯视师家沟村,一排排窑洞依山而建,雄伟壮观,而山恋起伏间能清晰地看到一大块平地,这就是师家沟的“福地”。“福地”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意指能带来幸福安乐的风水宝地,道教就有“七十二福地”之说,其中“洞天福地”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被认为是神仙居住之所。

别处的大院是一座院,或者几座院,师家沟的院落是一个村,30多座院落层递而上,整整挂满了一面坡。总体布局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山坡沟地形态,顺势构思,设计巧妙,气势雄峻,不愧是北方民居中稀世的经典版本。

村口有个牌坊,四柱三门式规模不大,雕刻却工艺卓绝。石牌坊上共雕刻了三百六十只猫,以及雕工精湛的大象,葫芦等灵物。牌坊是师姓节孝坊,跟别处不同的是两只石狮子的位置十分蹊跷:雄狮在右,而雌狮子却在左。传统社会里左为尊、右次之,在男尊女卑的前世里立坊人为何如此作为,后人众说纷纭。

据牌坊上所刻的字样可知,石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

村内院落的门前以巷道相连,院落相互联系,形成院中有院、院上有院的格局。村民们有“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的俗语。各院僻静处的排水沟渠与路面下的排水洞相连,有着“下雨半月不湿鞋”的洁净。

师家大院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集砖、石、木雕为一体,垂花门、檐廊、隔扇等雕刻精细。仅窗棂图案就有108种、门额牌匾150多处。现存的门楼、槎栏、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

师家沟民居集中体现了山西黄土文化和官商住宅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山西现存清代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家沟的形成及师家大院的闻名与师氏家族的兴衰密不可分。庞大的师氏家族系历经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其家族繁衍与发展经历了从兴到衰的过程。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经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到第三代师法泽才逐渐发展壮大。当时正值乾隆盛世,封建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师代家族耕读传家,农商合一,兼营钱庄、当铺,放高利贷,滚动发展,资金不断积聚壮大,逐步跻身于晋商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

师氏家族在发迹的同时,也与其他晋商一样,用赚来的钱广置田产、扩充家业、起房盖屋,尽显阔绰。他们不惜血本,历经二百余年,建起了占地广阔的豪宅大院,以显富贵。在建筑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封建观念和乡风民俗的束缚,建筑布局上具有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装饰艺术饱浸丰富的乡风民俗。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交住的要求,又能满足一定的隐匿性、私秘性的要求,体现了尊卑分等、贵贱分野、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男女归位的宗法礼教。

与乔家、王家等大院相比,师家沟清代民居最大的特色在于他是一组窑洞式的建筑群。依山就势,远远望去,还以为是一组木结构建筑群。

师家沟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是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空间处理、地形利用、窑洞民居、建筑装饰、雕刻书法等风格正是许多晋商豪宅大院所无与伦比的。

纵观师家沟古村的建筑,虽然不像别家那么锋芒外露,剑拔弩张,但处处现出巧妙严谨,一丝不苟,这是更高层面的含蓄,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端境界。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间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充分体现出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特点,又融入平原地带多进四合院的空间布局。气势宏伟的景观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是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空间处理、地形利用、窑洞民居、建筑装饰、雕刻书法等风格正是许多晋商豪宅大院所无与伦比的。它的营建思路也值得今人借鉴,不愧为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的“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时过境迁,师家沟虽早已远离那几百年前的繁荣昌盛,然一座座沧桑斑驳的院落,依然无言地诉说着世事的变迁。穿行其间,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之中,一步步漫进了往昔的年华。只是看看院落的起名,就很考究,“瑞气凝”院、“妙善”院、“巩固”院、“大夫第”院、“理达”院……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有一座别致的二层楼院,大门门楼看起来已有些芨芨可危,这里是师法泽之孙师鸣凤的住所,也是古村里最气派保存最好的院落,大门上时任太原巡抚曾国荃所赠的门额大匾“大夫第”已不知去向。道光年间,师鸣凤捐得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县县丞,与当时尚未发迹的曾氏兄弟交往甚密,并且为提携、推荐曾国荃步入仕途花费了一番心血。光绪初年,曾国荃当了山西巡抚,对告老还乡到太原来访的师鸣凤大开中门,隆礼远迎。时任两江总督不可一世的曾国藩也寄来书信、重金以表谢意。师鸣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交往深厚,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游历之所,曾被誉为“三晋第一村”。

穿行在一座座古朴的院落之中,精美的石、木、砖雕比比皆是,无不显示出师家当年非凡的文化底蕴以及建筑上的高超造诣。师家大院现存门楼、槎栏、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十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门额、门匾、木刻牌匾、砖刻牌匾二百余处,字迹刚劲、功力深厚。尤其是“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等牌匾,风格独特、流光溢彩。题刻自然是主人思想的活画,师家的精神宗旨有“清白家风”;实现这宗旨的举措为“耕读传家”; 为人处事原则是“心气平和”;还有“从长”、“处善”,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这是多么难得的境界啊!

师家沟民居之所以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民居,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民居当中别树一帜,固然因为建筑精妙,更主要的是他们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神家园。生活在其中,无时无刻不受着中华文明的陶冶,言行举止自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如此待人,人心所向;如此持家,家业兴旺。幸福和谐就洋溢在师家,就洋溢在村落。

如今,师家大院现存门额、门匾、木刻牌匾153处,砖刻牌匾47处,处处皆有文章。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