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湖北天门的由来

湖北天门的由来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1-29
湖北天门的由来

天门因境内西北的天门山(佛祖山)而得名。

天门历史悠久。古属风国,春秋战国为楚竟陵邑。秦朝设置竟陵县(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得名),属南郡。西汉属江夏郡。新朝王莽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至东汉又复名竟陵县。西晋分竟陵县析置霄城县。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梁大宝元年(550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竟陵郡治设霄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霄城县改为竟陵县。隋唐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先后属复州、沔阳郡、竟陵郡)。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复州。熙宁六年(1073年)属安州(州治设今安陆)。元祐元年(1086年)复州州治设景陵县。元代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明初景陵县为景陵卫。洪武三年(1370年)撤卫改县,属沔阳府。洪武九年改府为州,属沔阳州。嘉靖十年(1531年)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清改称安陆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1914年属襄阳道。1949年7月属荆州专区。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1987年8月3日撤县设市(县级)。1994年10月24日被列为直管市。

天门山又称佛祖山。据康熙年间《天门县志》记载“天门山在县西北,交京山境,即龙尾山之首。两峰峙天,其中如门,故名。” 位于今佛子山镇境内,距市区23千米,佛子山集镇约2千米,以山脊为界,南属天门,北属京山。它由子弟山(一称枝提山,又名金杯山)、坛山(一称状元山,俗称团山)、火门山(佛子山)、卧虎山、龙尾山等五座山峰组成,状似一个巨大的玉如意。面积931.9公顷,海拔191.5米。山体呈东西走向,为天门最高点。

天门自唐代起始有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古城南重新筑城。正德九年(1514年)又改土城为砖城,城高8米,周长2280米,设南薰、北拱、东阳、西城四门。城内有十字街、照墙街、河街、三达街和坊厢二里。清代,增建四通衢、解元里、乌衣巷、孝子里、利涉官铺和鸿渐、义水、雁叫等关。“城外设八关,建四桥,内外相连,四通八达”。城区建有48座牌楼、石雁桥、陆羽亭、西塔寺和乾明寺等名胜古迹。

天门辖竟陵、杨林、侯口3个街道和多宝、拖市、张港、蒋场、汪场、渔薪、黄潭、岳口、横林、彭市、麻洋、干驿、马湾、卢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21镇及净潭1个乡。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