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历史文化名村:邢台英谈

历史文化名村:邢台英谈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11-19

英谈村的建村历史较早,清代的《邢台县志》里就有关于这个小山村的记录。村域面积约六平公里,由东庄、前英谈、后英谈三个自然村庄组成。相传英谈村村名的由来与黄巢起义有关。据史料考证,公元877年,朱温和朱存兄弟一起加入了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他负责防守东线。882年9月,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大唐,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起义失败后,只剩下千余人逃亡至今邢台西部山区的大峡谷,伺机再次起义。曾在英谈村驻扎营盘,召开过英雄会,后被村民谐音叫成了英谈。这些传说给英谈村增添了不少丰富的文化与富有传奇的神秘色彩。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有户路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来此地,开始建房安家,繁衍发展。据《路氏家谱》记载,姓迁祖为路洲,经过二世路子强,三世路守祥,传至四世路通时,路氏家族已经成为西部山区的商贾富户,遂大兴土木,从山上采集石头,建筑房屋。到了清代初期,路通将地产分为四份,其中把小西庄附近的地产分给了大儿子(养子)路万有,后英谈的地产分给了路万富,其它分别分给另外两个儿子,这四股也就是英谈的小西庄股、前股、后股和南股。前股大多居住在后英谈,路氏家族的前股由路万富开始立祖,为路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路万富为清代乾隆年间人(1736-1795年),为路姓第五世,根据族人和后代的回忆,路万富十分的勤劳并善于经营,到前股分家时已经拥有良田双千顷。地产已经遍布路罗、白岸及及山西辽州、和顺、太谷一带,有“英谈庄、白岸地,千亩良田在山西,武安有个大旱池,日进白银五十两”的说法。特别是在山西的太原、太谷、长治和邯郸的武安阳邑都有路家的买卖行,每到收获季节,路家把各地收获的粮食运回英谈,同时也把英谈盛产的山货运到山西一带进行销售,为了运输方便,路家买断从英谈到山西的六百里的骡马大道,以保障这些货物的运送。

路万富有三个儿子,长子路法贤、次子路法圣、三子路法尧,是英谈路姓第六世传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路万富的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到了分门立户的时候,路万富就将自己的田产均分为四份,自己留下一份养老,其它分给了三个儿子,并为他的三个儿子立了堂口,这就是长子路发贤的德和堂,次子路法圣的汝霖堂,三子路法尧的贵和堂,到清代道光年间,路万富的长子路法贤又将自己德和堂的田产分出一份给自己的长子路全功,也为他立了一个堂口叫中和堂,由次子继承延续了德和堂。这就有了英谈村路氏家族的“三支四堂”的来历。据说,鼎盛时三支四堂,曾是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西首富,土地遍及冀晋交界处五县。每到收租时,粮食口袋可以从村口一直排到和顺县城。路家兼营商贸,店铺无数,从英谈走京上卫(天津),一路住的都是自己家开的旅店。充分显示了当时路家的显赫。

英谈村历史文化底蕴应从“三支四堂”的四堂说起,贵和堂是英谈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房屋220间,这些院落房屋高低错落有致,结构合理,以三层和两层建筑为主体。集中分布在村的东部和中部,贵和堂的建筑规模在四堂中为最大,房屋间数最多,建筑等级最高。贵和堂的中部有几处院落,正位于英谈村的中央位置。贵和堂的房子有一个特色,就是“外看三层楼,进院没有楼,来回之字路,回望还是楼”。

德和堂,位于中和堂对面的东北向,共有五个院落,有90个房间。德和堂之奇便在院内的“一滴泉”,这眼泉身处石壁上一个拱形的洞中,无论干旱与洪涝,水总是一滴滴流下,贯穿冬夏,绵绵不绝,颇有几丝神秘。在自然山体上修建一条通往德和堂的红石栅栏路,路的东向北折可以看到有一个高台阶门楼,这就是德和堂的入口。红石栅栏古朴大方很有特色,用红石岩作立柱两侧开槽,并将红石板牢牢固定在中间,每一个立柱的上面有一个圆窝坑,在节日时倒上麻油点燃用于照明。同样的红石栅栏在贵和堂正房大院东口处也有一处。英谈村的建筑,有一个共性,在院内看的是平房,在街上看的楼房,德和堂也不例外。德和堂是路万富为自己的长子路法贤立的堂口,建立时间为清嘉庆年间,德和堂继承了路万富的商贸经营,以“诚信为本,以德为重”为祖训,德和堂的生意遍及山西的太古、榆次、和顺等地,商铺大小30余处。

至于为什么叫德和堂?是石路万富取《周易》中说:“君子进德修业”之意。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以德为核心,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就是一个人要遵从圣人所说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同时以德行去建立功业。德和堂的本义也就是修德和合,以德为和,建德修业的意思,当年的路万富希望长子路法贤能够以传统的德行给家族带平和,不希望有家族出现不团结,更寄予路法贤能带领家族和兄弟和谐相处以建德修业。

汝霖堂,汝霖堂的正房大院位于贵和堂东门的对面,有八处院落,共140多间。位于英谈村街的北侧,汝霖堂的主人是路万富的二儿子——路法圣。他学识渊博,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为皇清太学生。路法圣继承祖业后,生意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广。在祖业的基础上扩展到以干、鲜果品运输贩卖,从最初仅仅在顺德府有几家店铺,鼎盛时在河北、河南、山西三个省都有汝霖堂的商号、店铺。

汝霖堂的主院内有一块巨大的山石,就是英谈村民居所用的建筑材料,石匠把这块的石头解成2公分厚的一块块石板,大量的用在屋顶上。汝霖堂北屋的墙壁上这块巨大的山石,也是北屋的半个墙壁,村里人称这块巨石为“半壁石”。从这块石头可以看出英谈建筑的特点,依形而建,就石而建,以石为墙。汝霖堂下面沿街有一口井,是英谈众多古井之一,泉水是从红砂岩中涌出,水量充盈,水质清澈,甘甜无比,路家来到英谈安家立户时这口古井就已经存在了,建汝霖堂的时候,为了保护古井,在古井上修建了一座房子,无论旱年涝年,这口千年古井里的水都不会断,直到今天依然滋润着山村的百姓。

在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曾建与此,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居住过,他们在这个地方指挥了抗日战争,策划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左权将军就是从这里走向战场,并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刘伯承与彭德怀为了抗战的顺利进行,在这里还与鹿钟麟进行了谈判,现在还保存着谈判后的合影。

中和堂建立以后,从路全功开始走儒商的道路,家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后来中和堂的主人在顺德府开了中和堂药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至今的英谈村民中还流传着中和堂“誉满杏林”金匾和“半幅銮驾”的故事。在解放前,在中和堂的大门口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着“誉满杏林”四个大字,是顺德府尹为感谢着和堂治好自己女儿特意赠送的。说是在清朝同治年间,顺德府府尹刚满十一岁的小女儿患了麻疹病,病情恶化很快,已经快危及到生命,府尹派人各地寻找郎中医治,但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未能痊愈。府尹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一天老爷问事也,还有哪家的郎中没有请过啊?师爷回禀说顺德府各地的郎中都请了个遍,就只差一家还没有请过。府尹老爷就问:“为何不请这家啊?”师爷就说了只因这家中和堂药店的坐堂郎中年纪太轻,有没有名气,所以就没请。当天晚上,府尹老爷做了个噩梦,梦见猛虎将小女儿叼走。老爷大喊一声便从床上坐起来。老爷叫来师爷,城里的郎中全请遍了,都治不好小女儿的病!快去请这那中和堂的郎中来!中和堂来了小郎中,号了脉,问了一下病情,于是给开了方子,到我中和堂拿药吧!这府尹老爷半信半疑啊,这小郎中年纪不大,医术就这么高明,看了不多一会儿就知道病情了?府尹老爷心里有些纳闷儿,但又不能说别的,药方子都开了,怎么都得先试试吧。小姐喝下了三服汤药后,病情好转,又服了半个月的药小姐的病就痊愈了,府尹十分高兴。这件事在顺德府传开了,知道中和堂郎中医术高明,这样中和堂药店生意从此更加兴隆起来。府尹亲自送来“誉满杏林”的金字大匾表示感谢。现在这块匾还在,只不过匾上字已经改了。

在抗战时期,中和堂还曾是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的临时驻地。1937年日本侵华时,当时的河北省主席的鹿钟麟来到英谈村,并将河北省政府的办公地点设在这里,在中和堂大门右侧的一间房里,是鹿钟麟洗澡的地方,至今在这里还保存有鹿钟麟当年洗澡用的石头澡盆。 

三支四堂的四和堂是英谈村建筑的典范,也是英谈村路氏族人引以自豪的历史,岁月虽然带走了他们当年家族地位的显赫和荣华富贵,但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至今仍然是他们向游客滔滔不绝“炫耀”的谈资。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