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医别称典故

中医别称典故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2-15

7、橘井

古时湖南郴州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传说一位叫苏耽的放牛娃,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并热心地为百姓治病,而且分文不取。他的药方主要一味是橘叶,橘树可以说全身都是药,能治疗肺、胃、肝等部位的疾病。后来,苏耽因为广泛积德行善得以成仙升天。至今湖南郴州的苏仙岭即为纪念苏耽而得名,苏仙岭到处可寻仙踪,如神仙的出生地点白鹿洞、神仙升天的升天石,还有望母松、仙棋盘等,市内还有橘井遗迹。

据说苏仙公在修炼得道,行将升天成仙之际告诉老母:明年将有疫病流行,可用院中的橘叶,和着井水煮成汤液,让乡人服用便可免受其害。其母牢记儿子托付,当来年疫病发威时,就采撷橘叶,放在井水里煎煮成汁,让乡民们服用,从而避免了疫病的侵害。乡人感念苏仙公的恩德,将橘井泉香的故事广为传播,其厚生爱民的情怀,一直为后人称颂,“橘井”也就成为了中医的别称。据说当代中医药学大师叶橘泉先生之名也出自此典故。

8、“虎撑”

“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又叫作“串铃”、“虎衔”和“报君知”的物件,也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形式。过去的行医卖药者都视“虎撑”为护身符。

相传“药王”孙思邈有一次进山为人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去路。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拿起挑草药的扁担准备搏斗。这时,他发现老虎俯伏在地上,并不追扑他,只是张开大口。孙思邈发现,老虎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他点头,像是在向他求助。出于职业的敏感,孙思邈带着惊奇,走近老虎细看,只见老虎喉咙里横着一根白色的东西,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忽然他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老虎的上下颚。在老虎衔着铜圈时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治愈的老虎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随后转身而去。

此事传出后,江湖行医的人们纷纷效仿孙思邈,铜圈便成了外出时的必备之物,后人逐渐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可以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邈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保护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抓药的来历

抓药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药王”孙思邈。他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哎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孙思邈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这位医生的救治之恩。孙思邈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个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喻指良医的“折肱”、“和缓”,喻指医术高明“上池”、“窥垣等。这些中医药典故,同样包含了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