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民俗旅游 > 重庆涪陵 巴国故里

重庆涪陵 巴国故里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5-08
重庆涪陵 巴国故里

涪陵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水陆交通发达,素有“乌江门户”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的物资集散地。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距重庆主城区水路80分里,是重庆主城区联接万州、黔江的水陆交通枢纽。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早在2000多年前,涪陵为巴国都城,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设涪陵地区,1995年撤地设市,重庆直辖市面上成立后设涪陵区。涪陵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水下碑林”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白鹤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文站。

巴国故里小田溪是我国第一套编钟出土处;北岩寺点易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乌江风光雄、奇、峻、秀,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夹沟风景区、天台峡谷风景区各具风姿,渐成海内外客人旅游热线。

涪陵榨菜举世闻名,与法国的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涪陵榨菜以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方便可口,开胃生津,用途广泛而驰名中外。涪陵被称为是中国的“榨菜之乡”。涪陵除榨菜之外,还有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等特产。这三件宝并称为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涪陵榨菜鲜、香、嫩、脆,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洋地水牛是全国四大名水牛之一;涪陵红心萝卜曾为贡品,是旅行居家、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

古代遗址

望州关遗址

望州关在涪陵城南最高峰望州山上,地处荔枝乡望涪村境内。望州关是望州山一带古寨门及相互联结的古寨墙的总称,寨门分小寨门和主寨门。

小寨门在望州山最高峰(海拔689米)西南坡下.现存一条石构筑的卷拱双层石门,基本保存完好。门西南开。门洞深4.0、宽2.0、中高2.6米。门额上镌“层峦耸翠”四个欧体楷书大字。小寨门居五关之中,西北是距2公里的鹅颈关,东南为距半公里的小关。其间或以1至4米高的人工石墙,或依天然石脊山梁,连为一体。故寨门及石墙外是数十米至百余米高的绝壁或陡坡,其内有多处天然制高点。寨门顶上原建有哨楼,视野可达数十里。登楼远眺,两江汇流,绮丽涪城,尽收眼底。清代人有诗日:“一山高并两峰连,关上云开望远天。百雉金城居重地,双江玉带锁长川。高低楼阁烟波上,远近村墟草树前。盛世不须重击柝,抚绥多仗邑侯贤。”

主寨门有内外两道,原为涪陵至南川必经之路。外寨门门洞深5.5、宽2.0、中高2.2米,经久风化、剥蚀严重,门额字迹模糊不清。内寨门门洞深4.2、宽1.9、中高2.9米。门额上隶体“壁垒一新”四字,为咸丰己未(1859)石彦恬题;门洞精石上刻“咸丰十年庚申岁九月上浣日吉旦”。主寨门可与黔江关、靖远关、小关以及小寨门附近的制高点遥相呼应。外寨门与小关和小寨门相连接。

望州关具体建于何代,目前尚难确切考定,但至晚在明代已经存在。据《圣安本纪》和《蜀碧》等书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初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占涪州城,在城南望州关大败明军参将曾英及其所部。清代,望州关居城外五关之首,系重要战略要地。咸丰年间,朝廷诏令完善天下城廓关隘以御太平军,望州关因此作过修缮。

民国年间,望州关亦为军事要地,多次摆过战场。民国11至12年,贺龙在川东边防军任旅长时曾在此作过战。民国17年杨森与郭汝栋的“下川东之战”亦在此激战。1949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个连,打败了驻防望州关国民党政府军第二十军七十九师的一个营,扫清了解放涪陵城的障碍。望州关古今战场遗址而今基本保存完好,现为涪陵地区林业科研所马尾松试验林区,60公顷松林蓊郁苍翠,风景宜人。

三台寨遗址

三台寨遗址本名三台砦,当地人称东堡寨。在李渡镇东堡村三组。寨创筑于宋成淳二年(1266)春,其后,至祥兴元年(1278)期间。这里为涪州州县治所在地和南宋军与蒙古军的激烈争战地。

三台寨雄踞小溪与长江汇合处三角地带制高点上,其西面河岸阶地三迭,故名三台山。山势东北西南走向,最高点名王子顶,海拔309.7米,比正常长江水面高出150多米。三台寨就地取材,用砂岩条石依山而建,周1公里多,圈地约9万平方米。寨之东、西、北三面置厚4米、高4至6米的寨墙,依托断岩峭壁;寨东南无墙,悬崖千仞,俯临长江。西寨门夹沟而设,八字炮台拱卫;东寨门仅壁路可入,依崖据险。整个大寨巍然险峻,气势雄伟。

寨墙、寨门大多保存完好,寨内外尚可见到斑斑古迹。

东寨门大致坐西向东(北偏东70°),门面及左面寨墙虽风化严重,但门额上“三台砦”三个欧体楷字仍明晰可辨。寨门总高4.4米,门洞高2.3、宽2米,拱高1米。寨门分内外两层(门板已不存),总进深4.83米,其中内门深2.25米;外门深2.58米,比内门高20厘米。

寨墙由宽50、高28、长约1米大小的砂岩条石垒砌,其中间杂有形状不太规则的毛石。石面钻路极其粗糙,石间砌接完全系手锤缝,且未挂灰浆。墙心悉用泥土和乱石填筑。

寨上原有炮台8处,今仅有靠东门不远处(名铁炉嘴)的炮台遗迹。

炮台北面今为一片橘林,林中瓦砾遍地,古房基依稀可辨。

王子顶西坡下有数亩大的地方,即当年涪州衙门所在地,现大致可辨出有三重台基。在第二重台基上,现存石狮一对:一立,一侧。立狮口方而阔,咧嘴东望,形象古拙,雄劲传神。头围2、腰围2.3、腿粗0.8米,重1吨多。

从石狮下行二三百米即西寨门。现仍保存完好,其结构与东寨门同。西寨门上的寨墙内侧,还残留着一些近百斤重的石球,有的中间凿有孔,这大概就是古时作战用的石雷(或石炮)。西门外有石中所涌清泉,甏石为井,四季不竭。井上石壁有民国元年石刻一方,文日:“汲水人等,细听分明:挑去冲粪,法[罚]钱二缗。”三台寨最重要的古迹是三台砦碑,它位于东门外石级大路旁。石岩壁立,走向北偏西40°。题刻幅高1.4、宽1米。7.5厘米宽的边框,饰云龙纹图案。题刻楷书双钩,正文为:“涪守臣阳囗[立]奉命相视三台申/阃创筑”,落款:“宋成淳丙寅春记”。正文三行,行距9厘米;字大17厘米见方。字距5厘米;落款字大10厘米见方,字距1厘米。

三台寨是涪陵唯一有建筑年代的宋寨,现为重庆市著名古战场遗址。

镇安河嘴新石器时代遗址

镇安河嘴新石器时代遗址又称镇安殷商遗址。在镇安乡白源村境,长江北岸二级阶地上,海拔180米左右;地形平缓,背靠小山坡,坡上有同时期墓葬。1980年重庆博物馆初步考察时,保存比较完好,距地表深约1.5米,厚约O.5米;分布范围长约70、宽50米;采集标本有石器和陶片。

石器有锄、斧、网坠、砍砸器。石锄为火成岩(卵石)打制,钺形,厚重,两侧有亚腰,平首,弧形刃,长15.3、宽14.8厘米。石斧有二式:一为火成岩打制,长方形,斜方首,弧形刃,小巧,刃有使用痕迹,长9.5、宽4.8厘米;一为变质板岩磨制,梯形,斜尖首,弧刃锋利,长8.7、刃宽6.2厘米。石网坠,变质砂岩打制,椭圆形,两侧打出月牙形亚腰,剖面呈长条形,长径11.0、短径4.2厘米。砍砸器多件,椭圆形,大小不一,周边均扁薄锋利,破裂面可见到半锥体放射线;长径12.4、短径8厘米。

陶片以泥质灰陶和橙黄陶为主,次为褐陶,纹饰有粗细绳纹、粗细篮纹、刻画网格纹、平行带状刺点纹、附加堆纹、戳印纹等。可辨器形有罐、钵、盆、缸、尖底器、器盖、器底等。罐3件(其中侈口短颈2件),一为细泥黑褐陶,尖唇,腹部饰细绳纹,口径27.6厘米;一为细泥质灰陶,圆唇,素面,口径27.8厘米;一为侈口,素面,方唇外卷下折,口径25.8厘米。钵为泥质黑褐陶,敛口鼓腹,器身饰凹弦纹,口径32厘米。盆为夹砂粗灰陶,羼合石英砂粒,侈口,尖唇,壁较直,口径35.6厘米。缸为夹砂细灰陶,敛口,圆唇,壁厚,口径33厘米。尖底器,细泥红陶,与忠县涂井沟尖底杯近似。器盖为夹砂细红陶,盖钮残,整个器形似覆置的敞口斜直壁浅腹碗,口径约21厘米。器底有二式,一为圈足底,泥质黑褐陶,底径9厘米;一为平底,泥质橙黄陶,底径10.5厘米。

蔺市东场口新石器时代遗址

又名蔺市殷商遗址。在蔺市镇凤阳村,长江南岸二级阶地上。因砖瓦厂多年取土,破坏严重,仅残存靠江边的小部分。1980年经重庆博物馆初步考察,遗址长约100、宽100米,文化层距地表深2米,厚2米,采集到的标本有石器和陶片。

石器有锄、斧、石奔、网坠、刀、砍砸器等。石锄有二式:一为火成岩(卵石)制成,狭长形,弧首,平刃,剖面呈梭形,长15.6、刃宽8.5厘米;一为变质砂岩(卵石)制成,椭圆形,厚重,弧首,弧刃,长17.0、刃宽10.5厘米。石斧亦有二式:一为变质砂岩打制,梯形,弧首,弧刃,长11.5、刃宽7.8厘米;一为磨制,长方形,双面刃,首残,残长11.5、刃宽5.3厘米。石奔,梯形,磨制,方首,平刃长5.6、宽4厘米。石网坠,马鞍形,一侧打平,一侧打成月牙形亚腰,两端皆磨,长6.4、中宽2厘米。石刀圆角长方形,变质砂岩制成,器表保持砾石的光滑面,破裂面明显可见锥体放射线,刃薄,有使用痕迹,长7.3、宽4厘米。砍砸器,不规则,周边刃部经过两次加工,中部较凸,保持砾石面,刃边较薄而锐利,长11.O、宽8.2厘米。

陶片有夹砂灰陶及褐陶,泥质橙黄陶和灰陶,纹饰有绳纹和刻画纹;器形可辨者有缸、罐、钵、器底等。缸为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厚壁,口径32厘米。罐为夹砂褐陶,短翻沿侈口,斜方唇,口径24厘米。钵为夹砂褐陶,敛口,折腹,器身两道凹弦纹,口径29厘米。器底,细夹砂橙黄陶,平底,底径10.5厘米。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