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客家崇文重教的标志 石楣杆

客家崇文重教的标志 石楣杆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4-05
客家崇文重教的标志 石楣杆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石楣杆就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以前,客家人为铭记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门楣,激励来者。

据传,我国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在交通要道竖立雕刻精美的柱子,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称“华表”。闽粤客家人的石楣杆(又称古旗杆、石笔),形状与“华表”有相似之处,但作用不同,石楣杆是为了激励人们成才立业、造福桑梓而造的。旧时在闽粤客家人聚居的不少家庙、祠堂或祖屋前,都屹立着富有地方色彩的石楣杆。这些“楣杆”是当地人将条石凿成方形或圆状的石柱,然后在石柱上雕刻龙、凤等吉祥物的装饰品。

据称,古时候,本家庭的人若考中进士,便请名匠精选石料,精雕细刻成长五六米的石楣杆,并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功绩,立于家庙、祠堂或祖屋前,以示显耀、铭念。最长的楣杆有10多米。

到了清朝,考上秀才、举人的也可以竖石楣杆了。不过,楣杆的底座不一样,秀才、举人、进士的楣杆底座龛部分别凿成四角、六角、八角形状。

如今,在梅州不少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门前,仍可见屹立数百年不倒的石楣杆。

石楣杆是一种竖立的圆锥状石柱,一般有三至四节,第一节为一支石笔,第二节柱体一般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则用两块石头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试第几名进士(或加官衔)等铭文。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则越高,花饰也越多越精致。所以某个家族出了多少人才,做了多大的官,从石楣杆上就可一览无遗。

梅州很多老围龙屋门前的禾坪边上都竖有一对或几对石楣杆,成为梅州围龙屋的一景。自宋朝以来梅州文风日盛,人才辈出。为表彰考取功名者都在老祖屋门前禾坪边竖一对石楣杆,上刻某年某地某种考试某人考取某功名。这是考取功名的人和家族的荣耀。也是为了激励子孙后代努力读书光宗耀祖。

石楣杆梅州各县不尽相同,有园、有方、有长、有短。但就梅县而言都是用花岗石凿成扁方形楣杆一对,比人头略高竖在祖屋门前。据统计仅在清朝时期梅县一地就有进士90人、举人623人。加上贡生数量就更多了。可见梅县人才辈出,文化之乡名至实归。当时梅城到处石楣杆,成为梅城客家围龙屋的一景。

科举制度废除后,这些石楣杆仍然竖立在围龙屋前,诉说当年的荣耀。民国时期梅城拆城建街道拆了不少石楣杆。解放后又拆了很多。

近年来梅州城市发展很快,都是成片开发,拆了很多围龙屋,石楣杆也一并拆去了。现在梅城石楣杆存量少了很多但还可以在一些老围龙屋前见到。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广场中央便矗立着三根石楣杆。这三根石楣杆高近15米,分三节,杆身圆形,杆尾渐收,下节直径约60厘米。东面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