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风情 > 民俗旅游 >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4-26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以东的渭洞笔架山和龙形山之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距离长沙、岳阳分别约150公里和70公里,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以其始迁祖张谷英命名,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有“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之称。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形成于清代嘉庆(1796年-1821年)时期。其中大屋的建筑特色浓郁、耐人寻味,平面布局为“丰”字形,巧妙利用横向地形,南北进深,东西走向。整体建筑面积约有五万一千平方米,房屋厅堂一千七百三十二间,天井二百零六个。

建筑内檐廊相接,楼阁参差,复道纵横布局精妙,设计巧夺天工,特别是建筑君的通风、采光、排水、防火的设计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建筑群的木石雕刻笔画简练、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被建筑专家誉为“我国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

村落容貌

从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而铺的是一条长廊,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图案有喜鹊、梅花、猛兽之类,栩栩如生。

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用来防火,又壮观瞻。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

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10余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封火墙。大屋场里像这样的巷道一共有60条,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总长度达1459米。

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檐内,浑圆的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下镂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图案有喜鹊、梅花、猛兽之类,栩栩如生。

张谷英村现住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

民俗民风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许多老人主动帮助年轻人照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白天劳力出工后,屋场里也没有关门闭户的现象。

张谷英村人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识字为可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40多人取得过功名。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诗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相关历史

相传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有三个神秘人结伴而行“由吴入楚”,来到幕阜大山的余脉渭洞山区。这三个人一个姓张名谷英,一个姓刘名万辅,一个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张谷英懂风水,沿途定盘择地,遴选风水,最后被渭洞的奇峻风光所吸引。于是乎,就在这里相中了三块宝地。按地势风水,这三块地一块主财,一块主丁,一块主仕。张谷英任由同伴先挑。

刘万辅选定了主财一块,期望四季发财,成为豪富之家;李千金选定了主仕一块,期望步入仕途,成为官宦之家;所剩一块主丁的,自然属于张谷英了。于是,他们各自在自己远中的风水宝地上造宅安居,繁衍生息。果然,发的发了财,做的做了官,张氏则成了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绵延了26代,一代一代繁衍了8000余丁。张谷英的子孙们为纪念这位创业始祖,将其大屋取其名定为“张谷英”。

张谷英村虽历经沧桑,但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有“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栋主体建筑。三栋主体建筑的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围,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张谷英大屋总建筑面积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00多间,天井206个。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3个天井组成。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花岗石为辅。

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